学会党建
冀鲁边地区,系指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北部交接的地区,其北起天津南、南至黄河和徒骇河、东临渤海、西到津浦铁路,是平津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山东省委派于文彬等人到达鲁北,会同鲁北领导人马振华将津南特委和乐陵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了鲁北特委。11月,鲁北特委改称冀鲁边工委,并领导当地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115师343旅百余名干部抵达乐陵,成立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将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肖华任司令兼政委,以乐陵、宁津为中心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就此确立。1941年4月,中共北方局建立了冀鲁边党委,并将其划归山东分局领导。
冀鲁边根据地创建后,同样面临着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边区市场充斥着日伪币、法币以及各商号印制的“私家商票”,不仅流通不便,还遭受日伪币和法币的金融掠夺,导致根据地通胀严重、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深受其害,抗日部队和抗日民主政权的财政开支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1941年7月,冀鲁边党委根据地山东分局指示,决定创建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
冀鲁边党委任命财委副主任、财政处处长张耀曾(河北盐山县人)担任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行长,负责筹办工作。1941年7月,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在山东乐陵县大桑树村成立。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当时的大桑树村南有一条起伏连绵十数公里东西走向的沙丘土岭,最高处达三四十米,覆盖着大片大片的荆棘。这里树林茂密、灌木丛生,在形势危急时可以将印钞厂转移至此隐蔽。同年8月,乐陵县粮秣科、乐陵县实业科印刷股和边区烽火报社的部分人员和设备进行重组,成立了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印钞厂,下设总务股、印刷股、打码股、鉴定股、发行股、会计股、采购股、后勤股,以及下属单位印钞厂,开始印发加盖“冀鲁边”区名的北海币壹角券、伍角券。
冀鲁边分行印钞厂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印刷设备和制钞材料极度匮乏。张耀曾将乐陵县委印小报的石印机和一专署粮秣科印粮票的石印机借了过来,后又设法从盐山石印局搞到了两盘大石印机、趁夜间偷偷地运回根据地,加上一台脚蹬子打号码机(铅印机),这就是印钞厂的全部机器设备。缺少印钞纸和油墨,张耀曾就通过亲戚关系从天津买了二十令纸和一些油墨、花帖,但运输又是个大难题,后来通过冀鲁边区一专署专员石景芳的一个原籍东光县军阀的关系,把这些材料设法转运到宁津县小赵家。张耀曾找到懂印刷技术的李升堂,在专署印粮票的地方——宁津县长官西北小赵家,试印出了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的第一张北海钞。
由于地处敌人心腹地带,冀鲁边分行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为了防止敌人袭击,印钞厂经常处于游击状态,驻地经常转移。1941年印钞厂建立初期,是在大桑树一带印刷半成品,在程家楼村老百姓牛栏的地洞里用铅印机打码标号。此后,印钞厂辗转于宁津县武官庄等地。1941年8月,又转移到乐陵县的霍寨一带。
由于战事频繁,印钞厂经常遭到敌人破坏。1942年秋,由于奸细告密,印钞厂设在乐陵县程家楼村的打印车间遭敌人偷袭,打印器材和北海币成品全部被敌人掠去。1942年8月,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迁至河北的海兴县,印钞厂则转移到盐山县献庄、马厂一带,在此发行了印有“冀鲁边地方本位币”字样和火车图案的北海币拾圆券。1943年春,冀鲁边分行从天津金聚兴机器制造厂购进比较先进的八页机、机刀各一部和脚蹬机四部以及票板等印刷器材,并请来李广仁等三位印刷工人。为了安全起见,将印刷厂连同刚买来的器械迁到了清河区沾化县,在此印制了新版牧羊图北海币伍角券和壹圆券。
自1943年1月开始,日伪军对冀鲁边区和清河区进行了持续数月的“扫荡”,冀鲁边区形势急剧恶化。6月30日,冀鲁边区司令员兼行政委员会主任邢仁甫叛变投敌,冀鲁边区环境更加恶劣。同年9月,冀鲁边印刷厂奉命从沾化县搬到垦利县杨家村。1944年1月,按照中共山东分局指示,清河区和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同年3月,北海银行清河分行与冀鲁边分行合并为北海银行渤海分行,清河印钞厂、冀鲁边印钞厂合并为“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北海银行清河分行至此结束了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的创建与发展,适应了冀鲁边区抗日形势发展,其发行的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券,不仅支持了冀鲁边抗日武装的军事斗争,而且有效支持了边区工农商业发展,为山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