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
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
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发展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聚焦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宏观命题,立足于我国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导的数量型中介,运用我国商业银行、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深度剖析了数字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和控制影子银行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2)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削弱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果是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弱化实体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实现的。(3)上述弱化效应在以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低资本、低流动性和低报酬的银行中尤为突出。
(详见何剑等.数字金融、银行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发展究.2021,2.)
2
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实体企业偏离主业,将资金投入金融等收益率高的部门,出现经济的“脱实向虚”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受融资约束越小的企业,配置越多的金融资产,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短期、长期金融资产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但与长期金融资产之间的负向关系更加明显。在受融资约束小和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融资约束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程度更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业绩是融资约束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中介变量。
(详见张靖璐等.融资约束差异会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吗?——来自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经验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1,2.)
3
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详见张博等.期限错配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基于商业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2.)
4
拜登政府准备重返亚太吗?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需要对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战略进行调整,重建亚太合作关系是其中的重要选项。为此,拜登政府应重新考虑修改并加入CPTPP,加强与盟国的国际经贸合作,并使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成为拜登政府自贸协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详见杰弗里·肖特(王宇译).拜登政府准备重返亚太吗?金融发展研究.2021,2.]
5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金融稳定?
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就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重大影响形成基本共识,但关于其传导机制的许多观点散见于文献,未形成清晰完整的研究脉络。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为两类物理影响和一类转型影响,并将目前关于传导渠道的分析扩展为对传导机制的研究。在我国加快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本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详见马正宇等.气候变化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2.)
6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具有调节作用
本文基于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自主创新的非线性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对自主创新具有稳健的正向提升作用;(2)知识产权保护在金融发展影响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增强,金融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均对自主创新具有显著递增的促进效应,但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反而有所削弱。
(详见张建刚等.金融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非线性影响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2.)
7
真实盈余管理增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向关系
基于2007—2018年我国A股110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师风险应对之间的关系,探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增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风险应对的正向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正向影响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加剧了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负面效果,进而加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费用间的正向关系,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上期的审计费用反向助长了当期的股权质押率;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随审计费用的提高而加大。该结论扩展了审计师风险应对的研究范围及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其他因素,对提高审计师风险应对及完善大股东股权质押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见潜力等.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与审计师风险应对.金融发展究.2021,2.)
8
我国应借鉴欧美交易所的经验,提前做好高频交易监管布局
高频交易是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兴起的新型交易方式,该方式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但过度的高频交易则会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加强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对提高期货市场运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梳理了境外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的监管要求,并从监管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出发,对监管制度进行了评价。其中,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高频交易量比率、订单成交比、加权交易量比率等及其分类收费制度等;技术手段则包括增加减速带、要求订单驻留时间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监管机构针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详见郭晨光等.境外高频交易监管制度对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启示——基于经济和技术手段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1,2.)
9
线上供应链金融可减少成本支出,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在网络社会愈发深化的时代,通过互联网科技完善和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成为必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发现了其存在的不足;然后重点介绍了当前三种主要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总结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认为金融机构应不断升级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逐步完善供应链金融线上操作系统;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则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有效监管。
( 详见杨明等.互联网视角下供应链金融的新发展.金融发展研究.2021,2.)
10
产业生态平台和金融科技赋能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随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正在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转型。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并以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车支付”生态圈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生态平台基础和金融科技赋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活动的两大典型特征,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带来了零边际成本和规模报酬的递增,使得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有效缓解海量小微客户融资难题。
(详见景峻等.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证.金融发展研究.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