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21)
2020年,山东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社会融资规模和贷款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融资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整体下降,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稳企业保就业质效持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不良贷款实现连续两年“双降”。山东经济运行全面恢复、回升向好,内外需求稳步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三次产业全面恢复,经济动力日益增强,物价保持温和上涨,财政收支增速下降,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21).金融发展研究.2021,7.]
2、现阶段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有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倾向
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就银行特征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有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倾向,提高银行杠杆会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效应,实行高管债权激励机制和扩张银行规模对此风险效应有抑制效果,但这种调节效应对中小银行并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详见何剑等.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特征与系统性风险.金融发展研究.2021,7.)
3、数字金融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需求方配给和供给方配给
在对不同类型信贷配给进行识别和统计的基础上,采用三变量Probit模型纠正双重样本选择偏误,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小微企业需求方配给和供给方配给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数字金融影响需求方配给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需求方配给是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信贷配给形式,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小微企业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供给方配给规模,数字金融主要通过降低信贷交易成本、贷款价格和信贷风险,从而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需求方配给。然而,数字金融并不能够缓解银行对小微企业社会资本的依赖。未来,应在大力提升区域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银行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以更好发挥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
(详见程超.数字金融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吗?——基于三变量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7.)
4、我国应如何深化金融素养培育制度?
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普遍缺失使学界开始思考金融素养培育的制度必要性。从源流来看,金融素养培育得益于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消费者保护浪潮的盛行,并在制度演化中愈发彰显独立性价值。伴随制度实践的深入,金融素养被视为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并逐渐纳入主流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政府间国际组织、专业性国际机构以及私营部门的广泛参与,为金融素养培育的制度实践提供丰富的政策建议与资源保障。从初期零散的智识性倡导,到中期协同的战略性推进,再到近期系统的针对性提升,金融素养培育已经成为金融全球化视域中不可忽视的制度环节。立足协同性与实效性的制度节点,厘清主体权责、强化公私协同、明确优先事项,有效缓和因成本与收益不可控引发的有效性质疑,是金融素养培育国际探索的有益经验。面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从消费者金融素养实际水平出发,逐步提高金融素养培育的政策优先级。
(详见刘乃梁.金融素养培育的实践源流与制度因应.金融发展研究.2021,7.)
5、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更好
本文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就业拉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检验中运用系统GMM模型剔除内生性,运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阶段性。实证分析发现,总体而言,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总量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均可以拉动总体就业规模的增长,以社会融资规模衡量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存在门槛特征,拉动效应随货币政策规模的扩张而下降,LPR下降对私营主体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据此,建议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加,加快LPR改革进程,制定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工具。
(详见孙坤鑫.货币政策拉动就业增长的有效性研究——基于系统GMM估计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7.)
6、世界关税税率下降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多边、区域和单边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降低本国进口产品关税税率,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区域或多边贸易自由化协定,进而缩小了与美国的关税税率差异。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没有使用提高关税税率的方法进行贸易保护,使得危机期间世界性关税税率没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许多国家感受到全球价值链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重要性,二十国集团所采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也超过了贸易限制措施,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贸易自由化步伐的情况下,全球贸易自由化不会停步,更不会终结。
[详见罗伯特·劳伦斯(王宇译).世界关税税率下降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多边、区域和单边.金融发展研究.2021,7.]
7、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企业的金融化程度
本文基于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风险承担和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进一步的机制性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加剧企业金融化。研究结论对于企业有效管理其金融化行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政府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详见王之颖等.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风险承担、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金融发展研究.2021,7.)
8、金融发展能否通过抑制资本错配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基于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资本错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关系。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2)资本错配显著降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负面影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3)资本错配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因素,且各地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4)以增加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消费、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详见常建新.金融发展、资本错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发展研究.2021,7.)
9、反收购条款负向调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股权激励和反收购措施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方式。文章以2006—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股权激励、反收购条款和企业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中,考察两种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显著提升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但反收购条款负向调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情景分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股权激励的创新效果相对稳定,但反收购条款的负向调节作用明显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程度低、股权分散程度低及高管风险偏好程度低的企业中。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理解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及反收购条款的公司治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详见陈鹏程等.股权激励、反收购条款与企业创新.金融发展研究.2021,7.)
10、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近年来在稳步提高
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已有研究主要使用成交量、换手率等交易活动类指标,缺乏价格类指标分析,难以全面量化评价流动性状况。本文使用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银行间债券市场逐笔成交数据,综合运用交易活动类指标和价格类指标,构建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指数。基于对该指数现状和历史走势的分析以及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近年来在稳步提高。未来应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完善发行机制、丰富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健全税收制度和监管要求等措施继续提升流动性,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详见秦龙.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指数的构建与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7.)
11、如何看待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监管的正当性与边界?
一段时期以来,证券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证券异常交易的监管力度,市场对此议论纷纷。通常情况下,证券交易价格突然表现出的异常波动,如果缺乏基本面和政策变化因素的影响,则往往是由特定参与主体的异常交易行为导致的。由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履行一线监管职责,是较为通行的做法。通过对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的梳理,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公平角度、秩序角度还是从稳定角度而言,对证券异常交易行为实施监管,可以有效防范交易主体实施具有欺诈性质的操纵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明显不符合市场供需情况的异常价格波动,进而发挥交易所集中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详见刘沛佩.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监管问题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