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
股价特质信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当下,金融市场信息是否能有效作用于公司的生产效率呢?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A股的非金融企业数据,检验了股价特质信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股价特质信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信息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与脱虚向实渠道来实现;(3)该作用基于企业异质性产生了不同效果,在非国有、成立年龄较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提升作用更为明显;(4)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助于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一剂良药。本文拓展了市场信息有效性的研究,为股市的信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详见张志元等.股价特质信息与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有效还是无效?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2
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现阶段无法显著缓解相对贫困
为检验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程度,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微观匹配数据,考察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金融及其子维度的发展能显著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但惠及的重点人群是相对贫困线以上的农户,而相对贫困户受益面不足,现阶段无法显著缓解相对贫困。对其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替代,仅显著促进了相对贫困线以上农户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促进了这部分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增收;进一步地,相对贫困户难以获得数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即网络基础设施滞后,而主要源于相对贫困户因受教育水平所限导致金融素养较低而形成的参与门槛较高。对此,建议提升农户的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促进其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以提升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金融参与。
(详见刘自强等.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3
税收激励程度越高,企业支付的现金股利水平越高
近年来,我国宏观税收政策的不断发展为研究上市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税收激励对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税收激励程度越高,企业支付的现金股利水平越高。基于作用路径检验发现,税收激励能够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使企业有动机、有能力去提高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税收激励对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以及成长性低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税收激励的经济后果以及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企业发放现金股利提供了政策建议。
(详见时长洪等.税收激励对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
随着数字技术更迭推新,数字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其零距离接触长尾客户群体、提供低价便捷的服务,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借贷需求,对居民杠杆率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利用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分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随着杠杆率分位数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的发现为认识居民杠杆率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有关部门分类施策管控居民杠杆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详见黄晓莉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杠杆率吗?——来自2011—2018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5
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目标:收益与成本分析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如果美联储能够将通货膨胀率从2%提高至3%,不仅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降低国内经济波动,而且可以在就业和产出两个方面使美国经济获得一个短期的但实实在在的收益,且这种收益不会对经济造成多重冲击。建议美联储在下一次货币政策框架审查过程中将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目标的建议纳入审查范围。
[详见戴维·赖夫施奈德 戴维·威尔科克斯(王宇译).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目标:收益与成本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6
Post-LASSO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资产与因子间的映射关系
基于因子的配置方法将资产配置的决策过程从资产层面转换为更为微观的因子层面,投资者能够通过对因子收益分布及相关性的预测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选择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盈利因子在内的宏观和风格因子,以及股票、债券和商品在内的多种资产指数的月度数据,基于Post-LASSO模型和Greenberg等(2016)稳健性最优化算法检验了基于因子的大类资产配置方法在我国的可应用性。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因子权重映射的资产组合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各因子的初始权重,Post-LASSO方法能够取得显著优于传统OLS方法的映射效果;映射资产组合的收益走势可以对因子组合进行部分追踪,但是由于因子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两个组合的净值走势也存在着一定偏差。研究结论丰富了投资组合的相关理论,也为投资者从传统资产配置转向因子配置提供了经验借鉴。
(详见周亮等.基于Post-LASSO方法的大类资产因子配置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7
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1—2018年山东省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各城市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空间网络关联结构复杂性、关联性和稳健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多,处于从属或边缘地位的城市减少;位于网络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以输入效应为主,并在风险传染中主要起到中介作用;而位于边缘地位城市的金融风险主要以溢出效应为主。进一步的探讨表明,受风险关联、网络结构及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城乡差距和政府收支等因素影响,网络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下降,而网络边缘城市金融风险升高,不同网络位置区域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详见张立光等.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与传染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区域数据的实证.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8
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及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呈U形特征
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ML指数测算并分解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绿色经济效率,从时空动态视角评价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均衡冲击特征,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探究多重约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经济效率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呈下降状的N形,经历了两个“低谷”和三个“峰值”。从时间上,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冲击呈现阶段性特征;从空间上,两者存在空间关联效应。(2)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及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呈U形特征,且以本土效应为主,受“涓流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3)在金融集聚、城市化、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及人力资本的多重约束机制下,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冲击呈现出单门槛效应。
(详见朱广印等.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9
我国内幕交易规制体系如何借鉴美国预定交易计划规则?
美国内幕交易规制涵盖于证券反欺诈体系之下,并通过交易计划规则为内部人士证券交易松绑。随着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挖掘与执法实践的深入,交易计划规则逐渐被内部人士通过巧妙信息披露、策略性修改和终止以及多样化操作等方法所滥用,成为隐蔽型内幕交易的合规倚靠。美国新法案旨在探求内部人士所持证券流动性与严格监管内幕交易行为之间的平衡点,但规则变革仍面临现实利益考验。在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浪潮下,我国《证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从现有减持规定重置、界定标准划分、强制延迟期施加与严格信息披露等方向入手,完善预定交易计划规则,以使其为内幕交易规制体系服务。
(详见伍坚等.内幕交易的压制与暗流:美国预定交易计划规则修法镜鉴.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10
保险科技是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创新变革的关键因素
保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保险业的竞争格局,对未来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梳理保险科技相关文献研究脉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从“创新公司论”“新兴技术论”以及“创新总和论”三个方面对保险科技的内涵进行归纳,并从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赋能全价值链以及保险生态圈的建立总结保险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接下来,阐述了影响保险科技发展的五大因素,包括国家文化、人口结构、保险消费者互动频率、监管环境等。最后,从保险业、保险公司、保险消费者等方面梳理了保险科技发展的经济效应,并对保险科技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详见李涵等.保险科技研究进展:内涵、动因及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1,11.)
11
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向纵深发展?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面临供应链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核心企业信用无法跨级穿透等诸多问题和瓶颈。而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有潜力突破这些瓶颈。本文总结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模式,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及其成因,构建了实现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以“增信→增效→增值”为价值进阶路线,以“两个深度融合”——运营模式深度融合与技术体系深度融合为发展方向,最后为实施相关保障举措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详见刘婷等.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体系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