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的提高会抑制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
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A股实体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特征对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的提高抑制了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强化了该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对产品市场竞争较低的企业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的提高通过缓解代理问题抑制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拓展性分析显示,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对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独立董事具有金融监管背景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在理论上拓展了独立董事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治理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启示。
(详见李香花等.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金融发展研究.2022.7.)
2、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显著抑制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要素。基于2008—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从企业绩效和企业风险承担两个渠道检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显著抑制绿色技术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中,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强。(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金融资产配置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绩效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进而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为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企业层面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详见陈隆轩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是否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金融发展研究.2022,7.)
3、数字金融能够赋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数字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其是否能够做到“雨露均沾”值得探索。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利用2011—2020年中国A股中小板企业数据,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赋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同时数字金融的赋能作用存在基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的单一门槛效应和基于企业市场地位的双重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企业市场地位达到相应门槛值后,企业技术创新才能享受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赋能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受到企业声誉的调节,高企业声誉会提高数字金融对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关于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经济后果的结论,拓展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应对数字金融发展,抓住市场机遇提供理论参考。
(详见曹晓雪等.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雨露均沾”抑或“厚此薄彼”?金融发展研究.2022,7.)
4、美元与美元替代:从顺差和逆差、储蓄和投资的角度分析
世界性储蓄与投资失衡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而贸易逆差支撑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从实质上看,贸易顺差国将美国市场作为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器,通过将其过剩生产转化为储备资产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因此,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赋予华盛顿和华尔街较大的地缘政治权力的同时,给美国工人、农民和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随着这一成本的不断上升,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美元的使用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其他货币或国际大宗商品储备难以代替美元储备,美国还无法放弃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详见迈克尔·佩蒂斯(王宇译).美元与美元替代:从顺差和逆差、储蓄和投资的角度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7.]
5、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迅速发展,提高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上搭建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实证上基于2011—2018年253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加强企业家精神的空间溢出效应;(3)要素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4)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的提升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等级更高城市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大于等级较低城市。
(详见段鑫等.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2,7.)
6、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农商行中小微业务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农商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同时产生了“技术溢出”和“市场挤出”两种效应,二者相反的作用方向为农商行回归业务本源带来不确定性。基于此,本文利用87家县域农商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农商行本源业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农商行中小微业务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说明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较低时,有利于农商行中小微业务规模增长,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转为抑制业务规模增长。从金融科技的二级分类指标来看,只有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与农商行中小微业务规模之间同样呈倒U形关系,说明当前金融科技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这一维度对农商行产生影响。从业务竞争程度来看,高竞争组与低竞争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说明银行市场竞争对上述倒U形关系存在一定的调节效应。
(详见亓鹏等.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农商行业务回归本源吗?——来自县域农商行的微观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2,7.)
7、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场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衡量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银行异质性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双支柱”调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适度的宏观审慎政策会缓解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冲击。
(详见张春海等.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来自我国276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7.)
8、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扩大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却面临着收入差距过大的挑战,缩小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01—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规模与行业收入显著正相关,得到信贷资源多的行业收入水平高,获取信贷资源少的行业收入水平低,Shapley分解结果表明银行对信贷资源的配置扩大了行业收入差距;中介效应检验则表明,企业投资是银行信贷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渠道。研究结论对于调整银行信贷配置策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详见张学涛.银行信贷与行业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7.)
9、尾部风险和债券横截面收益率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
利用时变尾部风险模型,刻画债券尾部风险,通过投资组合分析和Fama-MacBeth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尾部风险和我国债券横截面收益率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尾部风险因子,检验将其加入现有因子模型后的定价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存在显著为负的尾部风险溢价;在控制了债券评级、到期时间、规模、流动性、票面利率、债券市场贝塔、反转、动量、违约利差和换手率之后,尾部风险和我国债券横截面收益率间的负向关系依然显著;尾部风险因子的加入能够提高模型的定价效率。
(详见黄玮强等.尾部风险和债券横截面收益率: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2,7.)
10、我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关注明显不足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绿色专利授权事件的反应,提供了绿色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定价的实证证据,并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对其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层面以绿色专利授权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创新事件关注不足,未能提供有效的激励作用。企业内部的异质性因素影响了资本市场对绿色专利授权事件的反应。对于环境敏感型行业和高政治关联的企业,资本市场对绿色专利授权事件的激励作用更弱;企业规模越大,投资者对绿色专利授权事件的激励越强;企业所有权性质不会影响绿色专利授权的市场反应。在外部关注层面,在研究样本期,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还没有给予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显著的关注。
(详见危平等.中国资本市场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吗?金融发展研究.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