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与家庭债务呈正相关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probit模型及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家庭债务的影响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调节效应,并从信贷供求的视角进一步检验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家庭债务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家庭所持有的债务越多;(2)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负向调节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与家庭债务之间的关系,即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债务的影响越大;(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主要通过刺激信贷需求的渠道正向影响家庭债务。本文研究丰富了地区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债务影响方面的研究,也为从源头上合理控制家庭债务水平提供了政策参考。
(详见林常青等.地区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家庭债务?——基于信贷供求视角的经验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2.8.)
2、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基于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金融科技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对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投入是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3)金融科技的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金融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边际递减,一味地发展金融科技未必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4)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不同维度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金融科技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地域差异特征。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将金融科技发展控制在合理区间,确保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详见付会敏等.金融科技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实证检验.金融发展研究.2022,8.)
3、普惠金融理论溯源
普惠金融根源深远、历史悠久,近半个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实践发展,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相对于丰富的探索实践,普惠金融理论体系尚未系统建立,缺少从基础性、抽象性、战略性高度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和解读。本文对普惠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溯源,在理论层面勾勒出一套普惠金融的基本研究框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提炼出普惠金融具有金融平权、价格合适、供给多元、渠道畅通、商业可行、合规安全六方面本质特征,覆盖十方面行动范围,从宏观、微观、哲学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剖析其理论根基,解释了普惠金融体系无法自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包容性金融的解决之道,解析了其蕴含的大同、和谐、公平、共享的普世价值体系,提出建设普惠共享的金融体系必须遵循、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详见李钧等.普惠金融理论溯源.金融发展研究.2022,8.)
4、高通货膨胀冲击下关于疫情期间全球货币政策的反思与比较
本文在当前全球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对2020年以来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思和比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和避免衰退;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全球经济重启,供求失衡导致通货膨胀攀升,但并未引起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足够的重视;2022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向,加快紧缩进程。从目前情况看,各国中央银行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无错误可言,此轮世界性通货膨胀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期间货币政策操作的复杂性所致。
[详见赫伯特·波尼施(王宇译).高通货膨胀冲击下关于疫情期间全球货币政策的反思与比较.金融发展研究.2022,8.]
5、如何解决隐私计算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问题?
在国家数据要素化战略和数据隐私保护要求并行的时代背景下,隐私计算技术作为实现数据安全融合的工具受到金融行业广泛关注,并已出现较多探索应用。然而,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同时行业对隐私计算技术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本文先根据技术原理,对隐私计算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数据流通安全的角度对典型产品技术架构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行业的隐私计算技术应用现状,提出下阶段该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建议,为金融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供参考。
(详见王国赛等.隐私计算技术的金融应用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22,8.)
6、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研发投入呈倒U形关系
本文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管理决断权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研发投入呈倒U形关系,适度的自由现金流减少了企业面临的研发风险进而对其研发投资产生正向影响,而过度的自由现金流则会加重代理冲突,抑制企业研发投入。管理决断权会强化两者的倒U形关系。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自由现金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技术密集程度、产权性质和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成果对于企业如何管理好现金流以更好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详见干胜道等.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兼论管理决断权的调节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2,8.)
7、新冠肺炎疫情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
本文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及异质性,并探讨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效应。GMM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具有抑制效应,新冠肺炎疫情前风险相对较高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基于此,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与资本补充、完善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与平台化转型等政策建议。
(详见郑录军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与异质性检验——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金融发展研究.2022,8.)
8、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能力显著高于普通的线性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处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及交互影响,故其预测能力显著高于普通的线性模型。选取2004年1月—2021年12月8个大类资产因子的周数据,构造随机森林模型考察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特征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所建投资组合的投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OLS及LASSO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能力显著提高;量价特征尤其是动量因子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宏观特征;特征对因变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随机森林模型构造的投资组合的投资绩效远好于等权重、均值—方差、最小风险、风险平价及趋势投资组合。研究结论是对投资组合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理论的有益补充,对于投资实践也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详见周亮等.机器学习驱动的大类资产因子配置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2,8.)
9、如何构建可操作性量化监测标准?
随着证券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操纵行为也愈发隐蔽多样,原有的市场操纵监测模型难以对其实现精准监测。本文首先对市场操纵监测模型的理论机制进行评述,提出模型的优化思路,即建立统一的新型监测指标,协调部门联动性,构建监测与决策交互式循环;然后,从操纵发生时的市场冲击、供求失衡、瞬时震荡等角度提出限价指令相对价格、限价指令额度、限价指令生命周期、瞬时买卖供需失衡、价格短期微幅震荡率等新型监测指标,构建出包含特征模块、监测模块、量化交互模块的交互式决策框架;最后,结合现行市场操纵法规和交互式决策框架,提出可操作性量化监测标准的构建建议。
(详见姚远等.新型监测指标、市场操纵量化监测与交互式决策框架.金融发展研究.2022,8.)
10、如何构建与完善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责任机制?
构建与完善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制度对于加强投资者保护、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责任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而言,《九民纪要》对责任主体范围的规定存在不当地向金融产品发行人扩张的风险;违反适当性义务的责任性质也被不当地界定为合同责任,不利于投资者保护;而法律对于责任减免事由的规定不足,将使金融机构缺乏“安全港”规则的保护,导致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存在利益失衡。为完善适当性义务的责任机制,在责任主体方面,应当明确责任主体的扩张限度,金融产品发行人仅在参与不当推介行为时可以作为责任主体;在责任性质方面,适当性义务是一种信义义务,违反适当性义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责任减免事由方面,应当发挥监管部门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帮助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共同构建完善的责任减免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利益平衡,营造和谐共赢的证券投资环境。
(详见高俊鹏.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责任机制检视——以《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相关案例实证分析为基点.金融发展研究.2022,8.)
11、论私募基金托管人责任认定与承担
私募基金托管人制度是保护投资者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私募基金爆雷事件屡有发生,投资者往往把要求托管人承担赔偿责任作为主要的求偿手段之一,然而司法机关和仲裁机关对是否支持、多大程度上支持投资者的诉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裁判规则。本文通过对代表性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在梳理不同裁判观点的基础上,试图从法律角度对私募基金托管人法律地位的独立性、托管职责与民事法律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稳定私募基金各方参与者的风险和收益预期,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促进私募基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详见孔令学等.论私募基金托管人责任认定与承担.金融发展研究.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