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社会保障型保险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商业发展型保险不利于农户共同富裕指数的提升
本文从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构建农户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发展指数,基于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36个县(市、区)的问卷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农户保险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型保险对农户共同富裕指数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商业发展型保险不利于农户共同富裕指数的提升;两类保险均对共同富裕下设的富裕程度维度有正向影响,对共享程度维度则呈负向影响。本文从保险配置的新视角探究如何推动农户共同富裕,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详见刘畅等.保险配置能够推进共同富裕吗?——基于1609份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但三大层次收敛效应存在差异
基于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泰尔指数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如何科学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泰尔指数的收敛效应主要来源于金融覆盖广度,金融使用深度缺乏显著性,数字化程度甚至扩大泰尔指数;数字普惠金融三大层次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对泰尔指数具有明显异质性影响;分位数回归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泰尔指数大于20%分位省份发挥收敛效应,覆盖广度使拐点提升至30%以上,使用深度使拐点恢复至20%,但不利于70%以上分位省份发挥收敛功能,数字化程度则显著扩大40%以上分位省份收入差距。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应按地区实际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
(详见高康等.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循序渐进”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以及创新产出
本文从嵌入性的角度出发,引入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以及微观数据构建多层线性模型,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以及要素价格扭曲和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以及创新产出,稳健性检验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结论;(2)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要素价格扭曲缓解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专利总数、发明专利、外观专利产出和研发投入的抑制效果,而融资约束则扩大了这一效应;(3)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会受到企业性质、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
(详见余得生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兼论要素价格扭曲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4、在供给不再充裕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政策将何去何从?
新冠肺炎疫情前,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有利的人口结构等四大因素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了供给充裕,降低了世界通货膨胀率,从而为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而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警示我们,供给已不再充裕,供给的脆弱性和通货膨胀对供给约束的敏感性也不容忽视。当前,许多抑制通货膨胀的总供给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一些不利于供给增长的因素也正在出现和发展,此轮世界性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更加持久。因此,在供给不再充裕的情况下,依赖需求管理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已经不再可行,各国需要对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应该以增加供给为重点,在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详见阿古斯汀·卡斯滕斯(王宇译).在供给不再充裕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政策将何去何从?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5、相比GDP降速和财政减收,财政增支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影响最大,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将直接影响其债务可持续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地方财政在“六稳”“六保”下刚性支出增加又增收乏力,不得不大幅增发债券弥补收支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面临更大挑战。本文先应用跨期预算约束方程,通过调整GDP增速和财政收支参数,设定突发性和持续性压力情景,评估了地方财政可持续风险及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DEA模型评估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地方债支出效率。研究发现:一是无论在突发性冲击还是持续性冲击下,相比GDP降速和财政减收,财政增支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影响最大;二是我国地方债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低于0.6),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反映债务管理水平)低下的拖累;三是地区间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显著分化。在当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趋势性下行背景下,地方财政将面临稳增长和降杠杆的两难局面,而破局关键在于以提升地方债管理水平为核心,切实提高地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详见唐滔等.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6、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抑制了高管以慈善捐赠为幌子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
以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慈善捐赠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及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实证发现: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规模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显著正相关,而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抑制了高管以慈善捐赠为幌子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效力较强和内部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中,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慈善捐赠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正相关关系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慈善捐赠与高管代理行为领域的研究,也为企业运用自媒体信息披露加强公司治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媒体信息的辨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证据。
(详见黄宏斌等.慈善捐赠、自媒体信息披露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7、当前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效率有待提升
为评价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担保的效率,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江苏省190家融资担保公司为例,基于对融资担保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了DEA-Tobit模型,系统评价了我国不同模式下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效率,并深入探讨了其宏微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规模效率低下的限制,当前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效率有待提升;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适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生存与发展,强化商业银行合作意愿可以有效提升其担保效率;着重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是提升其担保效率的关键;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为融资担保公司服务中小企业增信提供了有效保障。
(详见文学舟等.我国政策性和商业性融资担保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担保样本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8、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做“大”开始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和推动“三农”经济成长的金融主力军。然而,从近年来的主要业务发展指标运行轨迹看,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一直负重前行,其本质原因是体量太“小”。要实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在银行生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必须围绕做“大”体量的战略目标,树立科学正确的经营理念,深化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强公司治理,主动融入资本市场,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为高质量的现代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详见王婷婷等.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状况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2016—2021年有关业务指标的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9、ESG表现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
ESG表现能够使上市公司在关心盈利的同时注重企业的正面形象和整体价值,缓解负面消息的冲击,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以2013—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验证了ESG表现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内外情绪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促进ESG表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而高管过度自信会减弱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的负相关关系。机制检验发现,ESG表现会通过抑制管理者所有权导致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问题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对ESG表现发挥正面筛选作用和稳定股票市场有借鉴意义。
(详见王积田等.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10、连锁股东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连锁股东在新兴的资本市场中日益流行和普遍,其经济后果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基于此,本文以信息披露质量为研究视角,利用200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连锁股东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作用渠道分析表明,连锁股东通过降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监督管理层行为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在连锁股东的市场势力较强、企业会计错报较高以及非国有企业中,连锁股东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连锁股东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为决策部门针对性地制定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政策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详见白俊等.连锁股东能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金融发展研究.2022,10.)
11、我国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剖析我国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从宏观经济风险、顺周期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五个层面选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018—2021年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局部变动特点,可细分为逐步上升、平滑震荡和急剧上涨三个阶段。下一步,应强化对相关指标的监测,摸清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来源,完善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机制,适时、适度地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蔓延和传染。
(详见赵文兴等.我国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形成机理与测度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