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良好的ESG评级表现会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ESG评级表现越好,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可以增强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会削弱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ESG可以通过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动机和提高外部关注两方面效应来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本文的研究揭示了ESG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验证了ESG具有传递出更高质量盈余信息的效果,也为我国ESG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详见高彦彦等.ESG评级表现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3.1.)
2、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
随着后疫情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趋势加剧,中国亟须探索吸引外资的新动能。本文利用2011—2019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与外资流入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经过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内在机制方面,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集聚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异质性方面,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传统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果更显著。本文研究结果为后续发展数字金融、制定引进外资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撑。
(详见陈永胜等.数字金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23,1.)
3、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同业溢出效应
投资者关注造成的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变化具有明显的同业溢出效应。本文创新性地将空间计量模型引入上市公司研究,使用2017年1月—2021年12月33个门类共899家上市公司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同业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同业自相关特征;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同业溢出效应;机构持股比例越高,投资者关注引起的股票自身流动性和价格波动就越容易受到抑制,却显著促进了同业其他公司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关系。此外,后疫情时代抑制了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关系,也抑制了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同业溢出效应。
(详见李顺平等.股票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同业溢出效应——基于投资者关注视角的SDM模型实证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3,1.)
4、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东南亚案例
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东南亚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东南亚多国签订本币结算协议,以增加本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人民币流动性安排和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也为增加区域内人民币使用提供了机会。但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不发达的外汇市场仍然是东南亚地区走向跨境支付货币多元化的障碍。对美国政府而言,下一步需要积极关注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加密货币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详见罗伯特·格林(王宇译).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东南亚案例.金融发展研究.2023,1.〕
5、相对于本土CEO,海归CEO表现出更强的债务融资偏好
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存在外部资金缺口时,应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其次是股权融资,但中国企业的融资实践表现出与该理论完全相反的顺序。本文基于中西方外部融资顺序的差异,结合烙印理论,实证检验了CEO的海外经历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CEO,海归CEO的融资实践更符合海外国家的融资顺序,表现出更强的债务融资偏好,且这种偏好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更高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CEO任职时间的增加以及外部融资次数的增多,海归CEO的债务融资偏好会不断降低,并呈现出与中国现实背景更为匹配的融资顺序选择;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海归CEO的债务融资偏好会增加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损害企业价值。研究为深化对海归高管的认识以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参考。
(详见王帅旗等.当烙印与情境错配:高管海外经历与企业融资偏好.金融发展研究.2023,1.)
6、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化水平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文章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相结合,为深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小城市以及中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基于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当市场化水平跨越第一和第二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详见徐亚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我国217个地级市的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3,1.)
7、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推高作用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物理风险渠道和转型风险渠道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基于2000—2019年全国气候和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从气温偏离度和降水偏离度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并经由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产生作用:一是气温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影响滞后且影响程度为0.2815,经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为0.1193;二是降水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影响程度为0.0043,其中直接影响程度是0.0030而间接影响程度为0.0013。为此,我国积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但仍存在三方面主要不足,建议建立金融机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创新开展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一步健全应对气候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兼论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审慎管理.金融发展研究.2023,1.)
8、财政金融融合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的山东实践
基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目标的一致性、作用机制的互补性和作用效果的协同性,人民银行分支行与地方财政部门加大政策融合力度,聚焦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特征分类施策,推动相关领域信贷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和政策的有效落地。实践证明,不同政策深度融合、协同联动,既能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也能相互拓展政策空间,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详见霍成义等.财政金融融合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的山东实践.金融发展研究.2023,1.)
9、金融科技将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结构?
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同时带来“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15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区分外部金融科技和银行金融科技,从贷款信用结构、贷款对象结构和贷款期限结构三个角度,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检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存在显著挤压效应,引起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占比和短期贷款占比的缩减、个人贷款占比的扩张;银行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引起其信用贷款占比、个人贷款占比和短期贷款占比的扩张;金融科技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的影响体现出显著异质性。研究结论对未来金融科技浪潮下商业银行相关策略制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详见黄素心等.金融科技将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区分内外部金融科技的对比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3,1.)
10、移动支付显著促进了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构建Fractional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使用移动支付对金融资产多样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增强农户对金融知识的关注和认知程度、提升农户的风险偏好、提高收入水平和缩小数字鸿沟,显著促进了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的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移动支付对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移动支付平台建设,促进支付方式数字化转型,培养农户移动支付使用习惯,并防控金融资产多样化带来的风险。
(详见詹晶等.移动支付对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