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融学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会简介 会员单位 相关制度 动态通知 课题管理 会 刊 科普之窗
今天是: 星期
最新公告:
请会员单位及科研工作委员会委员查看首页的“会员账户使用手册” 请会员单位查看课题申报通知,在线申报 欢迎订阅《远离信用“黑名单”》 2014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第二批)结题时间安排
 

会刊

投稿方式 征稿启示 各期要目 重点文章推荐 审稿进度 会刊动态

热点新闻

2025年3月山东省金融运行情况 供应链票据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 2024年11月山东省信贷运行基本... 学会驻济秘书处成员会在济南顺... “绿色金融与ESG发展论坛”在济...

重点文章推荐

【研究概要】《金融发展研究》2023年第2期重要观点摘编
发布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3445  发布人:
期次:
 

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但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时变格兰杰模型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局部投影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关联、因果次序以及政策互动视角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顺周期的程度在不断减弱,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立场一直表现出逆周期特性,但对经济周期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反应程度在不断减弱,这可能归咎于“金融稳定”“区间调控”或“量价转型”。(2)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且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之后两者才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的主要功效是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而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详见付一婷等.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时变关联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3.2.)

2、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抑制委托贷款供给

如何缓解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引发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问题是相关决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外资银行进入视角,研究金融开放对委托贷款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2006—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后,企业委托贷款供给显著降低;机制检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通过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抑制委托贷款供给;进一步研究显示,外资银行进入对委托贷款供给的抑制程度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以及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拓展性检验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抑制了委托贷款的发展空间,进而降低了其所引发的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研究结论为新时期如何把握金融开放带来的机遇、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升级以及防范委托贷款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详见白俊等.金融开放与委托贷款供给——基于外资银行进入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3,2.)

3、我国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管理框架已经建立,流动性投放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

本文分析了2002年以来我国流动性投放渠道的变化,以2014年左右为时间节点,我国流动性管理框架经过了结构性流动性盈余向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过渡,流动性投放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当前,我国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管理框架已经建立。通过分析美联储金融危机前的经验后发现,流动性数量较少、银行资产占比较低提高了流动性管理效率,这对我国更好推动流动性投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当前我国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美联储的经验,建议通过控制流动性总量、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金融资产结构等方式,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效率。

(详见余元堂等.我国流动性投放的历史变迁、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金融发展研究.2023,2.)

4、应对全球金融紧缩周期的最优政策选择

面对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紧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较大偿债压力。就应对全球金融紧缩周期而言,增加汇率制度灵活性这一教科书式的操作并不是万能的,现实中这些国家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开放经济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价格黏性、外汇市场不发达、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等多重摩擦。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和债务水平为标准,将所有经济体分为四类,分别确定应对多重摩擦的最优政策选择。

〔详见吉塔·戈皮纳特(王宇译).应对全球金融紧缩周期的最优政策选择.金融发展研究.2023,2.〕

5、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下沉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产生了技术溢出和市场挤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促进正规金融服务下沉,从而有效缓解传统农村金融约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从传统信贷支农的角度出发,使用2012—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农贷款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显著促进涉农贷款增长,从而缓解“三农”融资约束,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种效果更为明显;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这一维度对传统农村金融产生影响,其次是覆盖广度;分主体看,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之间无显著关系,与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贷款微相关,而对城市涉农贷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数字排斥问题,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下沉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的正向作用。

(详见董龙训等.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溢出效应抑或挤出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3,2.)

6、大数据技术显著提高了山东省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贷前信息筛选与贷后风险管控是两个主要的作用渠道

大数据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获取处理优势成为当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手段。基于2012—2020年山东省14家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月度面板数据,考察了大数据技术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显著提高了山东省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而这种影响效果会因商业银行类型、企业规模、大数据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进一步证实,大数据技术主要通过贷前信息筛选与贷后风险管控两个渠道作用于山东省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且渠道的作用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为有效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建议不断增强大数据技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正向作用,灵活依据商业银行类型、企业规模有差别地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并有效疏通大数据技术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贷前贷后传导渠道。

(详见陈敏等.大数据技术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金融发展研究.2023,2.)

7、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国内债券融资,抑制企业外债融资

本文利用2010—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企业债、公司债以及企业外债数据,全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企业所在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融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外债融资。造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内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和外债差异性影响的原因是,企业所在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在当地或国内金融市场融资,削弱了企业通过外债融资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在境外融资规模的下降。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因素对企业债券融资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覆盖广度对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影响最大,数字化程度对企业外债融资影响最大。第三,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本文从提升企业融资质效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相关建议。

(详见张宁静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企业债券融资.金融发展研究.2023,2.)

8、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采用成渝地区2007—2020年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成渝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这一影响部分地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实现。研究结论为成渝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详见李柯言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数据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金融发展研究.2023,2.)

9、软信息不对称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次数

本文基于软信息不对称视角,以地理距离衡量由软信息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股价暴涨暴跌的成因。研究发现:地理距离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次数,即软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股价暴涨暴跌的可能性越大;投资者调研活动在地理距离影响股价暴涨暴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负向调节作用;对于属于沪(深)港通标的、机构持股比例低和信息披露考核差的上市公司,地理距离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的可能性。本文对于拓展软信息不对称相关研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详见丛琳洁等.地理距离与股价暴涨暴跌——基于软信息不对称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3,2.)

10、股票回购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

本文以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从行业同群效应角度探究股票回购的驱动力。研究发现:股票回购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回购行为会正向影响本企业的回购决策,在考虑一系列稳健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相比于信息获取机制,行业竞争和维护管理层声誉机制才是驱动股票回购行业同群效应形成的真正原因,主要表现为行业竞争越激烈及高管层平均年龄、金融背景占比越小,行业同群效应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回购的行业同群效应能够在长期内提升企业价值,因此,由行业同群效应引致的企业回购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学习,而非盲目跟风。研究为破解回购热潮谜题、评估企业回购策略提供了新的微观视角。

(详见吴一丁等.股票回购背后的驱动力:行业同群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3,2.)

 
友情链接
山东省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人民银行
Copyright © 2013-2016 山东省金融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27391号-3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382号1110房间 办公电话:0531-86167234 传真:0531-86167538 邮箱:jinrongxuehui@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