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对称影响
宏观审慎政策需要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两大目标,在促进短期经济增长与预防中期下行风险之间进行跨期权衡。为了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选取2000—2021 年中国宏观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金融条件的影响。其次,构建在险增长尾部期望风险测度指标增长短缺和增长盈余,引入多期GS 和GL到收益—风险分析框架,构造社会福利函数。最后,通过反事实情景分析,量化评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跨期权衡。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对称影响,紧缩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能有效减少下行风险,而在经济危机时应采取宽松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
(详见许启发等.基于GaR尾部期望风险测度的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效果评估.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2、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提升国内价值链效率,该关系受到金融监管强度门槛效应的影响
金融科技如何深度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数字时代金融体系变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国内价值链效率指标,探讨金融科技对国内价值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提升国内价值链效率。机制检验证实,金融科技通过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深化国内价值链分工、降低区域贸易成本来提升国内价值链效率。第二,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较高的区域,金融科技对国内价值链效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第三,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提升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价值链效率。第四,金融科技与国内价值链效率的关系受到金融监管强度门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丰富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详见吕梦晓等.金融科技如何助推国内价值链升级——基于效率新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3、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消费不平等
本文深入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激发老年人消费潜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详尽的微观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其对老年人消费不平等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消费不平等。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支付便捷性、优化家庭资产配置和减轻流动性约束显著降低消费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基础生活类与医疗保健类消费方面以及消费不平等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少和资产规模较小、农村地区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改善老年人消费不平等的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社会公平、助力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迈向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
(详见王玮婧.数字普惠金融与老年人消费不平等.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4、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赋能质效在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中存在“马太效应”
本文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借助2014—2020 年204 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赋能作用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数字赋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从数字化转型结构看,商业银行在战略、组织、客户、产品、技术方面的数字化变革均有助于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下均保持稳健。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增强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分散、缓冲能力以及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渠道,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赋能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赋能质效在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中存在“马太效应”,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借助数字技术有效增强自身风险识别、分散、缓冲能力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而对于广大中小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管理的赋能作用并不显著,转型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这提醒我们需重点关注数字赋能质效的结构性差异。
(详见徐蕾.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兼论数字赋能质效的“马太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5、新《预算法》实施明显降低了地级市城投债发行规模
预算管理法治化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约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的基本制度规范,无疑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风险防范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借助强度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新《预算法》实施明显降低了地级市城投债发行规模。政府债务治理法治化之所以能抑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主要源于硬化预算约束、强化财政审计监管和提升财政支出效率的实现机制。经济增长目标过高会削弱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出分权强化了新《预算法》实施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效应。未来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法治化管理,同时促进政府间财政关系和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协同改革,共同助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详见莫龙炯等.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6、如何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其相关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经济学的研究热点。理论界就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理论、国际经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还存在资本理论认识不够深化的问题,对如何参考借鉴国际经验、资本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实现资本健康发展等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本文从理论视角全面、系统地阐述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资本理论深化认识、国际经验参考借鉴、资本发展问题发现与资本健康发展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详见江泽晟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一个文献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7、科技人才和数字金融在各时段均是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驱动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2013年、2017年、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例,运用多时点SNA与QCA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演变格局与异质性驱动路径。研究发现:首先,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网络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关联度逐渐增强且趋于稳定,空间上逐步形成以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京为核心的联系网络;其次,个体中心性分析表明中心城市仍然存在新质生产要素层面的虹吸效应,进一步用多时段QCA抓取了数字政策、科技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数字金融五大要素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组态;最后,通过对比三个时段间组态演化发现,科技人才和数字金融在各时段内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余驱动因子也在各时段组态中展现出异质性驱动作用。研究为捕捉区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演化规律,深化对各时段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的认识,以及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借鉴。
(详见朱富显等.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动态识别与驱动因子捕捉——基于多时点SNA与QCA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4,10.)
8、金融发展对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共识,发挥金融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基于2012—2022 年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在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总体基尼系数值由2012年的0.235 下降到了2022 年的0.216,区域间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影响效应方面,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即可带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0.026个单位。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新型劳动资料以及东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还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能有效带动更大范围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详见王钢等.金融发展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