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呈长期下降趋势和短期频繁波动特征
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运行的核心支撑,其安全性与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紧密相关,对金融基础设施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外部市场风险维度选取30项具体指标,搭建了金融基础设施风险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总体与子类别层面的金融基础设施风险指数。进一步建立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风险指数的循环波动成分进行区制识别。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风险的长期趋势呈下降态势,同时受宏观经济形势、外部市场因素等影响表现出短期频繁波动特征,短期波动在风险上行区制的持续时间更长,且各子类别金融基础设施的风险特征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详见张梦实等.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风险的测度与区制特征识别.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2、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和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提高
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自然实验,考察资本要素市场管制放松后会计信息信号传递功能的变化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和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提高。并且,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民营企业基于获取银行贷款动机而更显著地提高了其会计稳健性;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国有企业基于降低融资成本动机而更显著地提高了其会计稳健性。异质性分析显示,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对民营和国有企业的影响,均在企业成长性较高、多元化程度较低时更为明显。基于经济效应的研究表明,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提高,获得的银行短期贷款更多;而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提高,银行贷款成本显著降低。研究证实了利率政策、会计信息与企业行为间的相互影响,丰富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效应的认识。
(详见刘晓颖等.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能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吗?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3、如何应对和治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制”运行问题?
伴随地方政府举债的多次演进,我国初步确立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制度架构。专项债券制度设计遵循着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财政逻辑,然而,随着专项债作为我国重要的财政政策创新工具被不断运用,其在实践中偏离了“项目制”逻辑,体现在发行限额管理、发行定价与信用评级、资金投向与偿债来源三个方面。专项债券“项目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专项债券规模与结构风险以及发行使用的监管风险。应当从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权、明确专项债券功能定位并限定其投向项目范围、破除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方面对专项债券“项目制”运行问题进行应对和治理。
(详见王珍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制”运行的风险检视与路径调适.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4、人工智能可以显著促进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成为影响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关键力量。基于此,以2014—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企业人工智能综合指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企业的应用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可以显著促进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第二,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进而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第三,人工智能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市场竞争企业以及中心城市企业中更强;第四,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企业新增异地子公司的同时不会对本地子公司产生挤出效应,存在帕累托改进。研究加深了对人工智能在资本跨地区流动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和认识,为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微观路径。
(详见赵丽等.人工智能与资本跨地区流动——基于企业异地投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5、银行金融科技显著抑制贷款企业股价崩盘风险,污染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显著
金融科技赋能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发挥信贷配置作用和债权治理作用,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12—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探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贷款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显著抑制了贷款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并且这种抑制效果在污染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组中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降低贷款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和提高贷款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来抑制贷款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高管金融背景在银行金融科技抑制贷款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而分析师关注在银行金融科技抑制贷款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详见刘岩等.银行金融科技可以抑制贷款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吗?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6、供应链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融资,强化商业信用对银行借款的替代性
作为两种重要的债务融资方式,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本文以2018年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供应链数字化如何影响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的替代性。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促进了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强化了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的替代性。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数字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了企业信息透明度和供应链效率,进而促进了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并强化了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的替代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对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替代性的强化作用在法治环境水平较高、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以及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供应链数字化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探究企业主动使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借款进行融资的动因提供了增量贡献。
(详见杨洲.供应链数字化与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的替代性.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7、如何应对数字金融算法黑箱的法律风险?
数字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以其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的特征优势,带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算法作为数字金融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效率、优化决策等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却因不透明性、难解释性和责任模糊性等特性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风险源。本文深入分析数字金融算法黑箱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考察其认定困难、监管滞后及伦理困境等法律风险,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多维度应对策略:立法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边界和承担方式;构建数字金融算法全链条规制体系,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筑牢金融算法监管防线,优化全流程监管机制;倡导算法伦理规范,做到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推动数字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详见王安舒等.数字金融算法黑箱的法律风险检视与应对.金融发展研究.2024,11.)
8、如何实现数智金融信息公平利用?
数智金融强调通过数智技术的应用对金融业进行动态赋能,是数字金融的最新发展阶段。然而,在数智金融实践中,金融经营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限制信息访问、生成虚假信息、进行信息歧视、发布大量无关信息造成信息迷雾等一系列创新异化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数智金融信息公平利用的实现。实际上,在数智金融时代,信息公平利用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的价值底座并未发生改变,其仍然是金融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对此,有必要深入剖析权利(力)失衡对数智金融信息公平利用的阻碍以及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监管机制的逻辑瑕玷。在此基础上,廓清数智金融信息公平利用内蕴的三重维度,即信息获取的机会公平以及信息利用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而进一步优化数智金融市场的信息结构,加强个人投资主体的信息权能,规范金融交易活动的信息行为,最终实现金融信息公平利用。
(详见赵畅.跨越鸿沟:数智金融信息公平利用的困境与出路.金融发展研究.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