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
女性管理者和管理者年龄与债务融资规模和短期负债均为负相关
基于现实中的管理者并非完全理性以及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存在差异的事实,本文以2006—2016 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性别和年龄两种最基本的背景特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这种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管理者和管理者年龄与债务融资规模和短期负债均为负相关关系,且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该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详见郭宇等. 金融生态环境、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债务融资.金融发展研究.2018,8.)
2
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主要城市2005—2016 年的相关数据,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系统考察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且这种关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显著。尽管从整体来看金融集聚程度的加深通过空间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及本土城市的经济发展,但金融同质化竞争通过空间效应间接地对其他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形成抑制。这意味着各城市短期应当注重金融资源的差异化竞争,长期要以新兴产业为支点,通过金融创新服务于新兴产业,优化金融结构,形成特色化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保证金融支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详见刘玚等. 金融集聚、同质化竞争与经济发展——基于全国主要城市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8,8.)
3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
本文基于山东省城商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出台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构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 详见孙健.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 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8,8.)
4
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普遍面临的非对称外汇风险暴露水平逐渐提高
本文通过逐一构造企业层面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考察我国A股市场中14 个制造子行业291 家企业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阶段下的线性与非对称外汇风险暴露情况。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对称的外汇风险暴露,并且随时间推移,制造业企业整体面临的非对称外汇风险暴露水平逐渐提高,但存在行业与时间差异;与使用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指数相比,本文构建的企业层面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度出更高的外汇风险暴露水平。随着汇率风险的加剧,制造业企业需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也亟待完善。
(详见谷任等. 外汇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非对称效应—— 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金融发展研究.2018,8.)
5
伊朗为什么选择汇率高估政策?
20 世纪50 年代,为笼络大巴扎、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及有权势的保守派,巴列维政府采用多重汇率制度,汇率升值提高了消费者和进口商的购买力。20 世纪60 年代初,伊朗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部门逐步扩大。制造业严重依赖进口和借贷,汇率低估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发展,但也也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巴列维下台后,制造业部门逐步边缘化,维护非贸易部门利益导致20 世纪80 年代里亚尔汇率高估。拉夫桑贾尼执政期间,服务业部门存在的政治优势,是里亚尔汇率高估的主要原因。
(详见大卫·斯坦伯格(王宇译). 伊朗为什么选择汇率高估政策?金融发展研究.2018,8.)
6
引入ISDA 主协议下的信用支持安排制度有助于完善交易担保制度
场外交易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双重特性,主要优势体现在资本容量的扩充及资本流动的加速,对金融风险和金融收益能够进行有效的管控。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场外交易规范的法律位阶过低,具体规定又相互冲突,因而场外交易给交易主体带来相当程度的交易风险,甚至因而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交易担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类风险,为场外交易提供了制度缓冲的空间。鉴于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态势,创设与完善场外交易担保制度正当其时,而通行的ISDA 主协议框架下的信用支持安排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详见赵姿昂. 论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担保制度的创设及完善.金融发展研究.2018,8.)
7
如何优化我国跨行清算服务供给结构?
我国跨行清算服务供给可划分为央行供给层、特许供给层、边缘供给层等三个层次。我国跨行清算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但仍面临跨行清算服务需求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等挑战。跨行清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需求的“引致效应”是影响跨行清算服务供给结构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提升监管效能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和技术变革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动,在达成安全和效率目标的同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详见陈强. 我国跨行清算服务供给结构优化路径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8.)
8
上市公司微信公众号信息披露可缓解信息不对称、指导投资者决策
通过选取典型的电信业公司——中国联通,梳理了其2017 年9 月至12 月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披露内容,并结合内容与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势,将信息的披露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应起来。研究发现:中国联通对自媒体的利用程度较高,微信订阅号中连续发送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相关的信息;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披露内容带动着股价的涨跌,说明投资者在阅读并关注着微信订阅号信息,股东对中国联通微信订阅号的利用效果非常明显。本研究基于典型案例,为其他同类企业利用自媒体缓解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指导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详见黄宏斌等. 上市公司微信公众号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其经济后果:基于中国联通的案例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8.)
9
我国亟待将境内ICO融资模式纳入证券法的监管渠道
基于区块链技术在虚拟货币场景中的最新应用实践,分析了首次代币公开发行的内在逻辑、发展类型、运作模式和定性难题,结合ICO监管的国际经验和规范路径,对其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监管误区进行深入剖析,主张调整“一刀切”认定为非法的监管路径,参照美国SEC监管模式,以修订《证券法》为契机,扩大证券定义范围,将ICO融资模式纳入证券法的监管渠道,并从准入标准、平台管理、技术防范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法设计。
(详见伦贝. ICO监管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金融发展研究.2018,8.)
10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区块链具有数据统一存储、无法随意篡改、可追溯的技术体系,其应用不依赖于集中式中介机构,通过存储交易信息的开放源代码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允许交易双方使用某一特定区块进行分布式交易并记录相关信息,具有信息透明、共享、不可逆的特点,有助于解决金融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危机问题。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交易过程进行联系,向融资方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由于资金需求方多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在信用识别、交易监管、风险管控等供应链金融业务环节面临挑战。而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详见储雪俭等. 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8.)
11
我国P2P保险新型模式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空间
伴随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保险模式——P2P保险。该模式具有减少保险欺诈、降低营销和投保成本、缓解道德风险等诸多优势,并使传统保险经营模式面临新型保险模式的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公众风险防范需求增加,各类社会主体发展P2P保险的愿望愈发强烈,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国改革传统保险经营模式、发展P2P保险新型模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空间。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特征及趋势的识别和判断,分析了我国发展P2P保险模式的必然性和有利条件,明确了发展我国P2P保险的原则,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P2P保险业务的路径与策略。
(详见杨超. 探析发展我国P2P保险的路径与策略.金融发展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