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
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能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全面改革等挑战,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对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违约距离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联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利用DIFF-GMM模型与SVAR模型实证研究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更有效,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变量脉冲响应表现更平稳。因此,央行应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详见陈梦涛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是否能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2
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网络关联度高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QAP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网络密度低、网络关联度高,各省在金融发展空间网络中不可或缺,整体网络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2)个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3)金融发展净溢出板块主要由湖南、河南、宁夏等15 个省(自治区)构成;湖北、重庆、陕西等7省(市、自治区)属于典型的经纪人板块;北京、天津、山东、福建与海南5省(市)属于净受益板块;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4省(市)归属于双向溢出板块;(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水平等因子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相邻与否均有效影响了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详见曾冰. 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3
金融杠杆在合理范围内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本文选取2007—2018年的月度数据,采用具有时变性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对金融稳定、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杠杆在合理范围内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若超过临界值,其所带来的收益远小于风险成本,甚至会加剧金融波动、阻碍经济增长。(2)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负向交替作用关系:在经济危机时期,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复苏,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最后经济增速到达高峰阶段,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立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合理调控金融杠杆水平,构建稳健、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对于促进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详见王艺璇等. 金融稳定、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4
中美之间直接投资前景不明朗
投资在美中经贸关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在美投资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和私人债券,美国对华投资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美中贸易摩擦,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开始放缓;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也出现下降。美国《外商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控制性投资交易及外资对美国企业控制权变化等内容的审查。美中投资协议谈判前景仍不明朗。(详见安德烈斯·施瓦曾伯格(王宇译). 中美直接投资关系:现状与前景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5
小额贷款公司应分类施策,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自2005年国家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在机构数量、业务规模等方面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于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也出现了市场发展空间缩小、不良贷款风险加大、市场定位偏差和盲目发展等问题,明显偏离了政策初衷。本文在梳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发展及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结合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实际分类施策,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详见董良泉等. 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及目标定位问题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6
“营改增”政策实施带来的减税效应对企业债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利用2012年“营改增”扩大试点的政策实施变化,使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营改增”政策实施对企业税负和杠杆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减轻了工业企业的税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水平,对长期负债率的影响不够显著并表现出不同类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可考虑合理促进企业长期负债率的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升级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详见张春海. “营改增”减税效应与企业去杠杆——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7
业务多元化程度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正向影响
基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2007—2016年的财务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业务多元化对其经营业绩及其风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业务多元化程度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在城市商业银行比农村金融机构中更加明显;但是业务的多元化并没有分散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多元化程度与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其经营业绩越高,高风险带来了高收益;而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相似特性。本文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多元化战略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详见刘青松. 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业绩与风险——基于地方性商业银行2007—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8
法律保护对地区信贷资金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本文以山东省64个县为样本,考察了法律保护、法律执行及信用环境对地区信贷资金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法律执行、信用环境在不同法律保护水平下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法律保护对地区信贷资金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法律执行效率高、信用环境好的地区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入和更少的信贷资金流出。分组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影响资金流入方面,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执行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在法律保护较差的地区,信用环境对资金流动的作用相对较大,表明信用环境与法律保护存在替代关系。(详见夏玉坤等. 制度环境与地区信贷资金流动——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0.)
9
卖空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
本卖空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来自外部证券市场的治理机制,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基于我国融资融券试点启动并分步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中76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卖空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在资本配置效率的度量上,本文从投资效率和融资约束两个角度进行衡量。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使得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融资约束降低,说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进行外部投资这一资本配置过程更为有效,因而从整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产权性质异质性的研究发现,相比国有控制上市公司,卖空机制对非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详见范红忠等. 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准自然实验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