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章推荐
1
融券交易的活跃程度对抑制 “异质性波动率之谜”起主要作用
本文研究了中国A股市场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异质性波动率之谜”,分别在我国融资融券制度推行初期和后期,构建了两阶段的双重差分回归模型,比较融资融券制度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在融资融券制度推行初期,两融标的股票“异质性波动率之谜”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抑制。融资融券制度推行后期,A股市场融券交易总量快速增长,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异质性波动率之谜”现象相对非融资融券股票得到明显抑制,这一抑制效应对于融券交易活跃的股票更为显著,说明融券交易的活跃程度对于抑制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异质性波动率之谜”现象起主要作用。
(详见刘莹等. 中国股市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异质性波动率之谜”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2
P2P网贷市场中投资人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本文以拍拍贷和人人贷的交易数据为基础,探索“担保机制”下我国P2P网贷投资人的羊群行为及其理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在P2P网贷市场中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受到前期投标人的影响,即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担保机制”下有担保的平台投资人体现为非理性羊群行为,无担保的平台中的投资人会对借款标的的羊群特征和前期投资人的行为进行综合考虑,表现为理性羊群行为。
(详见郭妍等. “担保机制”下网贷投资人羊群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
3
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2006 年我国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各家村镇银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但部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困境。本文以青岛西海岸海汇村镇银行为例,对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分析认为,村镇银行要实现稳健增长,需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厘清发起行职责边界,委托—代理关系明晰;二是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守三农小微市场,走“小而精”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 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4
中华通开放明显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影响信息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公司费用黏性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华通标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中华通政策实施后其对内地标的公司费用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通开放与公司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即中华通开放明显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中介机制表明,中华通开放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率而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通政策实施改善了公司信息环境以及对治理机制具有倒逼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弱、国企以及外部审计质量差的样本中,中华通开放对公司费用黏性抑制程度更强,进而表明中华通的开放对上述公司样本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替代性治理效用,其倒逼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研究在为中华通影响公司费用黏性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有助于分析资本市场开放之于微观企业的经济后果,亦可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对公司行为的影响。
(详见陈旭东等. 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费用黏性——基于中华通背景的实证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5
金融科技监管应坚持合理适度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科技发展及其监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当局在宽严相济强化监管履职、拓展边界创新监管手段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梳理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益处、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对金融科技国际监管经验及其最新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介绍了监管认识上的两种误区,即过度关注金融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而放松监管、只关注国内金融稳定而与国际监管合作不够。对我国而言,应坚持合理适度监管原则、借鉴“监管沙箱”有益经验、推出金融助推工具、坚持市场导向推动金融改革、强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监管趋同,以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金融科技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6
私人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很难广泛使用
本文引入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Kalman滤波的动态因子模型对比特币价格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样本区间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性是美元的400倍左右,具有较强的投机泡沫特征,私人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很难成为广泛使用的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央行主导的数字加密法币是未来货币支付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详见贾卢魁. 私人发行数字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以比特币为例的主成分动态因子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7
美国农业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尽管存在各种问题,美国农业出口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粮食出口提供了增加美国农民收入的可能性。乌拉圭回合之后,国际贸易协定陷入停滞,21 世纪区域贸易协定成为美国贸易外交的主要模式,但贸易壁垒仍然存在。美国的农业贸易壁垒问题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国内农业补贴和限制、出口市场补贴、州级农业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
(详见詹姆斯·皮斯(王宇译). 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与美国农业政策.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8
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太连接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特征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部分集团利用关联交易,杠杆资金快速扩张、野蛮生长,外部负面效应凸显。本文从分业、混业经营的视角,全面梳理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演变,认为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太连接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并提出监管部门应守好监管阵地和法律底线,限制金融控股集团的野蛮发展,从构建监管生态、明确发展边界、建立法律规范、加强行为监管等方面从严管控,防范系统性风险。
(详见韩钰. 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逻辑.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9
货币可兑换与可自由使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对我国人民币可兑换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目前大部分资本项目子项均打通了资本流动渠道。货币可兑换与可自由使用是货币对外开放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需从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下跨境资本流动体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稳步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
(详见刘剑涛等. 人民币可兑换与可自由使用的关系探究.金融发展研究.2019,11.)
10
如何构建我国支付业务融合监管框架?
支付业务融合的国际监管普遍将支付业务融合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不同监管机构的具体权限,实现行业自律与企业自治相互补充,并始终把消费者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我国现行支付监管体系在法规制度、监管框架和信息化监管能力等方面仍有不足,为此应坚持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从构建支付风险量化评级、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入手,构建我国支付业务融合监管框架。
(详见李述琴. 支付业务融合的国际监管实践与借鉴.金融发展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