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按:3月28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举办2013年分行第一期经济金融论坛,来自分行金融研究处、外汇综合处、国际收支处、经常项目处、国库处和货币信贷管理处的青年业务骨干围绕“宏观审慎视角下的流动性管理与政策工具选择”这一主题,分别从各自专业视角展开了热烈研讨,现将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供参阅。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流动性管理与政策工具选择
一、关于流动性管理的简单思考
流动性管理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着眼宏观,调控流动性规模,使流动性总量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二是立足微观,优化流动性结构,使流动性在实体与虚拟经济领域以及在实体经济不同部门间均衡配置。
当前,随着外汇占款持续增长态势的改变,央行对流动性总量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逐步增强,央行将有能力和手段使国内流动性在总量上实现适度规模,并以此形成流动性结构管理的紧约束。在此背景下,优化流动性结构成为流动性管理的重心,央行应在合理管控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构建符合相关、可测和可控的中介目标,并形成清晰明确的政策规则,通过有效的工具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
作为一个尝试,借鉴相关研究,可根据金融部门的负债和资产组成构建流动性错配指数(LMI)。该指数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行业类别、企业规模、资产构成以及币种选择等有效信息。央行可以通过政策工具,作用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调节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错配水平,实现对流动性的有效管理。
基于流动性错配指数,构建操作规则:金融机构流动性错配水平超出目标区间,央行则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总量和结构。可供选择的工具有:运用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流动性错配调整金、资产负债表运作等进行差别化调控;赋予合格金融机构利率浮动权限和空间,并允许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渠道获取流动性便利;通过外汇市场交易行为和方式,引导流动性在境内外实现均衡配置等。(金融研究处 王兆旭)
二、以完善银行外汇调控手段增强跨境资金监管成效
近年来,我国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形成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和货币供应最大创造者,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应充分认识跨境资金监管在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银行是跨境资金流动的枢纽和外汇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中银行短期外债是企业通过银行利用境外资金的重要途径,2012年3月末,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主要是短期外债)余额2994.28亿美元,占我国登记外债余额的62.36%。在目前我国银行外汇调控手段较少且成效不高的现状下,加强对银行短期外债的管理,对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存在“宽统计、窄管理”的问题,各银行通过加强业务创新,大力发展指标外业务,部分银行指标外业务规模达指标内业务的几百倍,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入压力和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
对此,建议采用全口径的管理方式,将银行各类外债均纳入管理,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赋予不同权重,通过调节总规模和权重使银行落实跨境资金调控意图。此外,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银行间市场买入/卖出比例管理及银行自身资金跨境调动净额管理均是银行外汇调控的可行手段,通过影响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外汇买卖和资金跨境调动行为,让商业银行和央行共担汇率风险,引导商业银行承担国际收支平衡责任。(外汇综合处 许轩)
三、无息准备金制度: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的重要工具
短期资本流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性,初步测算我国短期资本约占同期外汇储备新增额的20%左右,其对国内流动性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主要采取数量型管理手段,对短期资本流动实施直接数量性的限制,这种方式监管成本高、灵活性较差。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都采取价格型管理手段,其中最典型的是实行无息准备金制度。
无息准备金制度要求从事跨境资本流动的所有者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在规定的期限内存款没有利息。它实质上是一种隐含的税收,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调整无息准备金率和存期,达到抑制短期资本流动的目的。这一制度一般在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实行。从具体国家实施情况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前者如智利、后者如泰国。比较发现,渐进式的政策调整是智利无息准备金制度成功实施的保证,短时间内政策的剧变是泰国无息准备金制度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应加强与其它政策的协调,辅以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国内金融,逐步放开对资本流出的限制等,不能一味地阻止资本的进入。
我国实施无息准备金制度,关键要做到既要防范异常资金大量流入,也要防止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在征收范围上,首先可考虑对债务性资本流入征收,并根据资金本流动状况对监管资金范围、币种、存期等进行不断的修正。从征收比例看,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比例来消除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带来的额外套利收益。同时,要加快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及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等。(国际收支处 刘连营)
四、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逻辑
历史数据表明,货物贸易项下结售汇差额的多少直接决定当期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的大小,而银行代客结售汇规模则与外汇占款规模息息相关,外汇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内市场流动性。因此,如果可以对货物贸易进行有效管理,则可从根本上提升央行流动性管理水平。货物贸易改革为从宏观上管理跨境资金提供了可能。改革后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包括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两类:
日常管理工具:一是监测指标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改革后,省分局可以对监测指标阈值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调整监测核查的重点与方向。二是对企业主体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改革后将企业分成A、B、C三类。A类企业适用便利化管理措施,而对B类和C类企业开展业务进行适当限制。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能够有效形成正向激励。
应急管理工具:一是利用待核查账户确保业务真实性。改革取消了额度管理,但并未取消待核查账户。一旦发生形势逆转,可随时调整政策。二是针对跨境资金流动结构性特点出台差异化管理政策。改革后,在形势发生变化时可直接锁定形势最严峻、最需要予以管理的领域,出台相关管理举措。
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工具的建议:一是完善监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指标阈值调整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二是完善分类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违规成本;三是完善政策储备,充分发挥待核查账户功能;四是完善监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异常跨境资金结构性特点。
因此,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逻辑如下:利用监测指标阈值动态调整等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来调节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和结售汇差额,从而影响外汇占款规模,最终调节市场流动性。(经常项目处 董鹏)
五、流动性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财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国库现金管理操作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一是国库现金具有基础货币功能,与基础货币呈反向关系,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势必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反方向变动;二是国库现金管理以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为主,这种操作方式会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推高货币乘数。
现阶段,流动性除存在总量问题外,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均存在结构不平衡问题。对此,国库现金管理也是有操作空间的。如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招投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流动性不足困境;再如在确定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中标银行时,可以将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上,流动性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密切相关,培育两者间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对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建议:一是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变化,适度把握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规模、频率和时机,使国库现金管理兼顾流动性管理需求,成为流动性管理中的一个积极杠杆;二是通过借助存款准备金等差别性调控工具,对国库现金管理的中标商业银行进行调控,如规定存入商业银行的国库现金一定比例必须投入到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缓解流动性结构不平衡问题等。(国库处 信金花)
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主动管理流动性
微观层面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在不断下降,风险隐患和内在脆弱性却在不断积累;而宏观层面的数据则显示整体流动性相对宽松。两组数据出现了一个矛盾,即流动性在宏观层面是宽松的,在微观层面却是偏紧的。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前期的大量信贷投放;二是金融机构大量开展表外业务。
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需要货币政策具备主动性和以短期流动性为主的特点。近期外汇占款减少和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重新获得主动性。管理手段创新则丰富了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一是先后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和SLO两大新工具;二是对传统的流动性再贷款进行了重新定义。SLO与原有公开市场工具的搭配,可以在总行层面缓解月末、季末、春节等关键时期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和金融机构稳健性水平等指标,对金融机构信用投放能力进行双向调节;对流动性再贷款工具的重新定义,可以在地区层面满足法人机构经营性流动性需求。
未来央行将采取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搭配模式建议:一是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发挥数量型工具作用;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特定时间点和时间段对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水平进行双向调节;三是借助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双向调节的功能,合理控制法人机构信贷投放;四是重新发挥再贷款作用,在分支行层面上解决个别机构因季节性因素、信息不对称、市场主体非理性预期等因素造成的流动性缺口。(货币信贷管理处 郑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