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按:6月初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炼狱”之行,同业拆放利率飙升、货币市场冻结、股市大跌、信贷紧缩、同业拆借违约传言四起,一时之间,恐慌情绪蔓延。历经一月有余,“钱荒”风波逐渐恢复平静,市场重归理性,但深入分析研究此次“钱荒”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无裨益。为此,本期《金融研究动态》就“钱慌”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具体表现、央行态度及措施、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对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启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供参阅。
“钱慌”事件的表现、原因及启示
一、“钱慌”事件概述
(一)事件梳理
1.开场:银行间违约传闻。4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异常充裕,shibor隔夜利率长期保持在3%以下,充足的流动性和低利率诱惑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杠杆率。5月下旬,流动性异常宽裕局面出现逆转,资金利率开始攀升,但金融机构习惯于6月初拆借资金,以覆盖监管时点要求,市场资金需求量并没有大幅上升。进入6月份,市场流动性骤然变紧,6月5日,一则“光大银行60亿同业违约”消息传开,尽管光大银行迅速对外予以否认,但传闻已释放出市场恐慌氛围,市场警惕性逐渐增强,部分原本头寸充足银行拆出资金的意愿开始降低,市场“钱荒”开始显现。
2.发酵:央行的意外之举。随着市场流动性紧张,资金价格上涨,6月6日,shibor隔夜利率骤升135 .9个基点至5 .98%,隔夜回购利率暴涨139个基点至6.13%。同日,农业发展银行6个月期的200亿元金融债,尽管发行利率超过3 .4%,但实际发行额仅为115 .1亿元,以“流标”告终,市场流动性全面趋紧。6月7日,央行召集各行金融市场相关管理层开会,市场预期将会注入流动性,但出乎市场预期,央行不但没有向市场注入资金,反而继续发行央票,同时进行了10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回收流动性。13日,央行几个月以来首次在常规操作日未进行任何市场公开操作,一度令市场认为央行态度有所缓和,但央行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注入流动性,市场利率短暂回落后继续攀升。17日,人民银行发函要求各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面对资金价格飙升,人民银行一反常态,铁血纠偏市场机构放水预期,市场流动性紧张预期成为共识,紧张情绪开始蔓延。
3.高潮:天价利率。18~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伯南克讲话令市场资金紧张情绪进一步加剧,19日,原本作为资金拆出方的大型商业银行也加入借钱大军,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受此影响,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系统闭市时间延迟半个小时至下午5点。6月20日,央行不但没有注入流动性,反而继续发行20亿元央票,央行的突然“断奶”令市场担忧情绪瞬间到达顶点,当日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创下历史新高,盘中甚至一度蹿升至30%的惊人高位,各期限资金利率亦全线大涨,资金市场几乎因失控而停盘,甚至传言中国银行一笔银行间支付出现违约,市场风声鹤唳,“钱荒”事件达到高潮。
4.扩散: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尽管6月21日之后,市场流动性开始好转,隔夜拆借利率开始下跌,但恐慌情绪蔓延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渐次显现,流动性紧张的影响逐渐波及货币基金、债市、股市等整个金融市场。货币基金赎回量激增,21日,市场传出北京一大型基金公司明星货币基金出现爆仓的消息;在公司债券市场,随着投资者平仓套现,短期公司债收益率激增,1个月到期且评级为AAA的公司债收益率升至10%,远高于期限较长的公司债收益率;受负面情绪传导,中国股市也大幅下跌,24日沪指跌5.30%报1963点,创近4年最大单日跌幅,而兴业、民生、平安三家同业业务扩张显著的中小银行跌停。
5.平息:央行救助。银行间市场大面积流动性紧张、利率狂飙状况持续近一个月后,央行救助措施终于出台。6月2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同时,央行连续三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采取“无为而治”措施,停发央票,不进行任何方向的回购操作,让央票和正回购自然到期,缓解市场资金面紧张现状,向市场传积极信息。与此同时,在央行窗口指导作用下,国开行、邮储等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大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回落,截至7月18日,shibor隔夜利率降至2.998%,重回3%以下,市场逐渐回归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