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动态
按:低碳经济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金融作为社会资金的配置者,在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期《金融研究动态》就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及国内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现行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关注重点。供参阅。
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梳理、缺陷与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碳金融的内涵及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背景
(一)碳金融的概念及背景
碳金融目前无统一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其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是全球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政策框架,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公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全面性,为后期的碳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公约》的落实,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时限做出了规定,并建立了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时限的规定及合作机制的建立,为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最终催生了全球碳金融政策的出台、相关交易的活跃及发展。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同类概念
目前国内与“碳金融”相关的另两个概念分别是“绿色金融”(或称“环境金融”)和“节能减排”。
1、碳金融。主要目标是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六种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目前我国对“碳金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研究领域,在其他领域较少出现。
2、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应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与环境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并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绿色金融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应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保持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部门相关文件中涉及的主要是绿色金融、绿色信贷,近几年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相关业务。
3、节能减排。最常见及政府文件。指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一般而言,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结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衡。“节能减排”的内容相对宽泛,涉及产业政策、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环境和能源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等各个领域,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政策,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
附件:金融研究动态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