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郑录军、张立光 、王森 、王兆旭、王馨、秦海涛
摘要:在我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研究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定性分析金融科技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金融科技对我国实体经济转型的影响。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2到2018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转型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提高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2)不同类型的实体企业对金融科技促进效应的吸收能力不同,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金融科技促进实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且弥补了以往学者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两者作用机制领域研究的不足,同时为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加强金融科技监管,有效引导金融科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转型迫在眉睫;2.技术发展飞速,金融科技蓬勃兴起;3.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研究意义。
金融科技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将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业务,自身具备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与风险识别的功能,也彰显了科技创新的技术性。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极大推动实体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让更多的资源和服务延伸到中小微企业。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文件都大力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本文正是以此为依据进行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实体经济转型的研究综述。
(1)实体经济的分类与理论;
(2)实体经济的影响因素;
(3)实体经济转型路径;
(4)全要素生产率。
2.关于金融科技的文献综述。
(1)金融科技概念的界定;
(2)金融科技的监管;
(3)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
(4)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文献述评。
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改善金融业的服务模式助力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的现状结合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热潮,利用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实体转型的作用机制,对两者的发展有具有一定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金融科技业务分类。
1.支付结算类;
2.存贷款与资本筹集类;
3.投资管理类;
4.市场设施类。
(二)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索罗经济增长模型;
3.内生增长理论;
4.熊彼特创新理论。
(三)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社会科技进步和金融业态发展的重大创新,这种重大创新将会驱动金融业务升级。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金融科技可以诠释为融合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三大方面在金融功能与技术发展的一种综合创新形式。本文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影响实体经济转型将遵循以下机制:金融科技发展—创新驱动的三大效应——促进实体企业转型1.技术效应;2.信息效应;3.资源配置效应。
综合上述角度的分析,金融科技在金融交易市场、利率市场、货币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金融科技能够提高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假设2: 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金融科技对中小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更高,对大型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较低。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了选取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从2012年到2018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M)。
(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2)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3)指标选取与结果。
2.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科技发展指数(Fin)。
(1)依据发展模式分类,建立初始词库;
(2)借助百度指数数据库,计算关键词的年度指数;
(3)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精简初始词库;
(4)运用因子分析法,合成金融科技发展指数。
3.控制变量。
(三)实证模型。
1.金融科技与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2.金融科技影响的异质性模型;
3.估计方法。
五、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与平稳性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1.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促进效应检验;
2.金融科技影响的异质性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1.更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
2.分组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
六、机制检验
(一)检验模型。
基于前文探讨的“金融科技发展—创新驱动的三大效应——促进实体企业转型”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金融科技的创新特征驱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从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技术效应。
第一阶段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下,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技术效应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第二阶段回归中,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回归中技术效应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但系数较小且显著为负,单独看技术效应对实体企业转型的影响效果并不佳。
(三)信息效应。
(四)资源配置效应。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金融科技作为传统金融业与大数据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的兴起颠覆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情况与业务模式分类,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梳理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对不同类型实体企业促进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在此基础上,文章以2012年到2018年2064家上市实体企业为样本,以DEA-Malmquist模型量化测度的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以文本挖掘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考虑了企业财务特征与公司治理两大方面的控制变量,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金融科技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提高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帮助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2)不同类型的实体企业对金融科技促进效应的吸收能力不同,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小。
(二)政策建议。
(1)中小型企业应加快自主创新脚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小型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中流砥柱,科技推动发展更应该是它们开发产品和提升服务创新的核心助推力。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更明显地促进中小型企实体企业转型,而转型正是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的。中小型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产业优势与行业特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的出现吸收容纳了更多的技术要素,推动实体经济效率边界的延伸,从而帮助实体产业实现智能化、数据化,提升实体产业内生增长动力。这种增长的动力能够全面提升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实体企业结构改革的现状,实现我国实体经济的真正转型。
(2)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性,实现资源公平分配。
大型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其在转型升级过程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政府机构应适当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增加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完善市场经济合理的资源配置作用。国有企业本身应摒弃传统的固步自封的思想,以容纳百川的态度吸收金融科技中的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设施,积极开展业务创新。
(3)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完善监管机制。
金融科技的产生无疑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众多好处,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众多金融风险与科技风险。金融科技中区块链,智能数据分析,身份识别等技术设施以外包的业务形式实施,而外包业务过程中涉及众多流程、环节都有极大的可能带来技术操作风险与金融监管漏洞。金融科技的发展无疑将给传统金融体系的带来波动性,而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只专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因此,国家监管部门应追随科技发展的思想潮流,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人工智能审查等科技监管手段,细化监管对象,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和检测体系,加强对金融外包风险的跟踪和监控,积极防范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