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王洪生、赵庆功、张新洁、温凤荣、潘亚宁、吕玫萱、李宇彤
摘要: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由于长久以来农业的低回报导致很多商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都选择性地暂时避开了这一领域,但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发了许多产品,农业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新型的农村金融融资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提高了农业领域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催化剂,深挖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源并加强对其金融风险管控力度,又是规范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要义。但由于我国农业的固有脆弱性以及农户群体天然存在的弱质性所致,我国农户普遍存在银行信用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优化现有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能优化农业供应链融资机制,发挥供应链竞争优势。而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具体运用上。因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探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首先就国内外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其次对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展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描述,并从生产与经销两个节点深入探讨农业供应链金融突出的风险问题,主要突出探讨了各环节中出现的风险触发点和在实际案例中的解决方法;之后,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9个能代表主要信息的成分,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家庭纯收入、应收账款账龄与账期、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交易年限与频度、核心企业老板文化程度、核心企业从业年限、行业地位等指标是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针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予以优化并作一定展望。
(一)研究背景。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概念、融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但很少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农户文化程度低,信用意识低,供应链具有链上传导作用,一旦农户违约,信用风险更容易传递到整条供应链,从而冲击宏观经济。因此,需深入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以山东省苹果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内涵出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梳理供应链金融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风险,探究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信用风险的环节,并针对化解信用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相关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实践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农业供应链金融概念、业务模式以及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等进行一系列分析,将各环节、各参与者的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行梳理。
(2)现实意义。
通过度量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计算违约风险发生概率,能够提升金融机构对新型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文献资料研究法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
2、技术路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一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二是从金融角度出发。
2、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供应链管理导入农业产业,有利于农业竞争力和绩效的全面提升。
2、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学者大多大多认识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三)文献评述。
综合国内外文献来看,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研究起步较早,但很少对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有关研究。
三、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基本情况
以现有相关文献资料为参考,借助农村金融理论,对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别从政策性金融、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等角度,借助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业务开展,调查和掌握相关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模式,包括构成主体及具体运作流程等。在掌握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
1、银行+农资经销商+上游农户。
具体模式为:银行选择与其有过业务往来的苗木龙头企业或农资经销商进行合作,苗木龙头企业或农资经销商向银行推荐优质并由固定合作关系的农户,银行为农户提供贷款,满足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避免农户赊购农资导致的苗木龙头企业/农资经销商陷入资金困境。
2、银行+仓储企业+下游经销商。
该模式下仓储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是建立在真实仓储活动和有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农产品(流动资产)质押为主要贷款方式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3、银行+冷藏企业+收购商+监管公司。
“银行+冷藏企业+收购商+监管公司”这一模式的出现为外地收购商的融资题的问题带来了出路。
(二)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行业自身存在局限性。
农业相对其他行业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来自自然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
2、农业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良莠不齐。
首先,农户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且缺乏抵押物;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状况良莠不齐,离规范化标准化依然有很长距离。
3、与省农担合作效果不明显。
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农业经营者为贷款对象,与银行间确立了银行、公司2:8风险分担比例。由于省农担成立时间过短,对于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信用主体的评定没有一套可靠的标准可以参考,在人员调度与分配、制度设立与调整方面有一些缺漏。
四、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问题剖析
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化肥与种子的供应、农作物的种植、农产品收储加工、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技术咨询和农业管理等。在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承担相应职责,在供应链的前中后端,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资金和实物的投入,以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
(一)生产环节信用风险。
生产环节中。承贷主体不是农户就是合作社,因此这两者便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销售环节信用风险。
在销售环节,收购商的资信状况、业务能力等情况,对物流企业来说可能构成潜在风险。
五、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由于评价体系、模型、输入变量等因素对信用风险评价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合法性、针对性、可并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如下:
1、科学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合法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6、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二)指标选取。
与传统信贷仅考虑农户自身信用风险不同,本文从农户信用状况、核心企业自身状况、融资项下资产状况与农业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1、农户信用状况;2、核心企业自身状况;3、融资项下资产状况;4、农业供应链运营状况。
(三)指标体系检验。
1、问卷设计及回收;2、指标内部信效度分析。
(四)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
六、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因为采用的数据具有离散特性,因此选用Logistic回归评价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户的信用风险是较优的。由于Logistic回归方法对模型中自变量的多维相关性较为敏感,为减少候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先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变量,然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农户供应链金融农户的守约概率。
(一)主成分分析法;
(二)Logistic回归。
七、山东省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路径及建议
(一)政府加强农业市场管理创造优越环境。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各方参与主体在农业市场环境中相互联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链条传递的过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稳定运行,离不开良好农业市场环境的创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各方参与主体创造更稳定的参与环境。
一是要加强农业市场监督力度,构建和谐农业市场;
二是适当介入农业市场,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准入机制和信贷管理系统。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因此,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起严格的准入制度,是避免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要提高融资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核心企业及其其他参与主体的信用水平的审核;二是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信贷管理系统。
(三)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设立风险分散机制是保证农业供应链稳定的良策。一方面,引入风险共担的保险机构;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水平。另外,应提高农业供应链中金融机构的准进入门槛,农业企业本身具有特殊的产业风险性,这也是金融机构回避贷款的原因之一,所以为保证农业供应链链条的高效性,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类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是必要的,设置适当的准进门槛是防范风险的看门人。
(四)完善农户信用的奖惩措施。
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不仅取决于供应链上的融资主体,还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农户的通力合作。而农户的信用风险是影响整个供应链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农户的信用意识普遍不高,所以制定完善农户信用的奖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制定守信农户的奖励措施;二是对于不守信农户配备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