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成果
作者 \ 王富全、杨培和、董旭洲、刘君、李斌、安平、魏培笑
摘要:为缓解IAS39准则框架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太少、太迟”的问题,财政部于2018年开始试点实施贷款损失准备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本文基于11家试点银行2006至2019年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前述改革如何影响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信贷周期性行为。研究发现:(1)试点银行总体上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程度;(2)从结构上看,试点银行增加了前瞻性拨备计提,同时也提高了利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3)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特征并未发生显著改变。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认识,也对宏观审慎管理、金融供给侧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引言
本文分两个部分进行研究,一是ECL模型实施后,试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特征是否发生改变?特别是拨备中的前瞻性计提和盈余平滑计提是否发生变化?二是ECL模型实施后,试点银行信贷行为的周期性是否发生改变?研究以上问题,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解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深化我国转型阶段金融供给侧改革,寻找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制度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说
(一)制度背景。
在IAS39准则下,贷款减值损失等于账面余额减去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只有存在客观证据减少了贷款未来的现金流量,银行才能提取贷款损失准备。
(二)文献综述。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研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第二类研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银行信贷行为周期性特征的影响,第三类是对ECL模型以及动态拨备机制的相关研究。
1、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银行信贷行为周期性的影响;
3、对ECL模型以及动态拨备机制的相关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前瞻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相关研究是在次贷危机之后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于对ECL模型本身及影响后果的定性研究,缺乏实证定量分析。二是由于银行业发展阶段、监管环境等因素差异,国外研究不能简单应用到我国银行业实践,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评价在ECL模型实施背景下我国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变化,目前缺乏明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
(三)研究假设。
理论认为,ECL模型实施后,在经济上行(下行)期,银行能够“预见”到未来经济会进入衰退(发展)期,现阶段发放的贷款在未来成为坏账的概率上升(下降),为应对未来较高(低)的不良贷款,因此会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对现存的贷款计提较高(低)的拨备,因此,依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ECL模型实施后,银行会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假设2:ECL模型实施后,银行会增强盈余管理拨备计提的程度;假设3:ECL模型实施后,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将会得到缓解。
三、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ECL模型于2018年初在11家上市银行中开始试点实施,因此本文整理了上述银行2006-2019年的年度特征数据,包括不良贷款、税和拨备前利润、资本充足率、拨备计提、信贷增速、拨备覆盖率、资产规模等指标。
(二)模型设定。
ECL模型实施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参考Kanagaretnam et al(2010)、陈超等(2015)、谢梦(2018)的做法,构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因素模型。
四、实证结果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ECL模型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
(三)ECL模型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五、进一步的研究:增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前瞻性能够缓解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吗?
ECL模型实施推动银行拨备计提行为发生了改变,最终的问题归结到对宏观经济周期的预判问题。如果基于某种正确的“理论”,银行能够“预见”到未来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据此做出正确的拨备计提行为,就可以缓解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但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经济周期的预测争论不休,非常难于达成一致。银行层面虽然可以借鉴理论界的一些成果,但对未来的判断多数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信贷状况的信息集合,因此银行的顺周期性信贷行为难以改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针对ECL模型对试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以及对信贷的周期性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ECL模型实施后,银行总体上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程度。
第二,从结构上看,银行增加了前瞻性拨备计提,也加深了利用拨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
第三,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特征并未发生显著改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要更加注重引导商业银行的预期管理。银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对当前的拨备计提和信贷行为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货币监管当局不仅要实施逆周期调节,推动银行扩大信贷,更要特别注意增强银行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使银行自发减少拨备计提,提高信贷投放,缓解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
第二,要加强对经济周期变化的研究。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判断会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此类研究,为银行计提拨备、信贷投放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第三,合理搭配政策组合,提高宏观调控整体有效性。宏观调控要通过构建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内的多种政策有效组合,并通过政策之间的合理协调和搭配,提高宏观调控的整体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