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赵桂德 祝广成 王磊 李岩
摘要: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14年以来山东辖内金融机构经历了阶段性的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经过本轮风险暴露的洗礼和大规模信用风险处置的考验,辖内金融机构积累了丰富的风险融资研究样本,为我们研究潜在风险的形成、暴露以及处置策略提供了条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潜在风险计量、分析、应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次根据山东省近年来潜在风险暴露的特点,从区域和行业的维度分别选取东营地区和地炼行业作为样本,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2015年以来山东省及部分地市宏观数据进行了回溯的研究,对91个风险客户出险原因和38家地炼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了逐户的调研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潜在风险形成的原因,建立了潜在风险预警模型和潜在风险的有效识别方法;最后在有效分析潜在风险成因的基础上,从短期、长期两个视角,围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个主体的责任区分,聚焦增强银政企互信和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前瞻性防控潜在风险的策略、路径和工作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银行融资的风险成因方面,《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表现形式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根据麦肯锡母公司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形式仍是信用风险,尽管近些年市场风险有所增强,但并没有改变信用风险作为银行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形式的状况。具体到山东区域的潜在风险及不良贷款成因,前期国内机构和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多认为山东近年潜在风险大面积暴露既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企业个体信用风险上升的原因,更有当地担保圈问题突出的特殊原因。
二、山东区域潜在风险暴露情况
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国内外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现持续下行趋势。
2015年后的这几年是山东区域潜在风险大规模集中暴露时期,根据省银保监局数据,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由期初(2014年末)的995.9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2604.7亿元,不良率由期初的1.85%增至2018年末的3.34%,至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才开始回落。
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不良贷款额较年初减少369.8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为2014 年来首次下降。但全省不良贷款仍然存量较大,关注类、逾期贷款占比较高,未来风险管控形势仍不容乐观。
三、区域潜在风险形成的原因——以东营地区为例
东营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其辖内企业以石油炼化、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发达。2015年以来,受经济形势整体下行、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担保圈风险蔓延及企业自身经营出现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营区域金融风险暴露并逐渐蔓延。
(一)风险出现的区域层面原因。
1.区域经济下行;2.产业结构单一;3.企业类型单一;4.区域融资过度;5.担保圈风险蔓延。
(二)风险出现的企业层面的原因。
为了解东营区域金融风险爆发的企业层面的原因,我们对91户出现信贷风险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从分析情况来看,企业自身存在或面临的以下问题在导致其风险显现中起到了较大作用。
1.企业盈利水平差;2.企业过度融资;3.债券风险的传导;4.受到金融机构压贷;5.跨行业经营。
四、行业潜在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地炼行业为例
地炼行业为山东重化工业的典型代表,近几年,受产能过剩、担保圈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地炼企业分化逐渐清晰,部分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以地炼行业为例研究山东省行业维度潜在风险的成因和处置策略具有典型意义。
(一)近年地炼行业面临的挑战。
1.行业整体产能过剩;
2.消费税改革挤压利润空间;
3.大型炼化项目的投产对地炼企业产生新的冲击。
(二)地炼企业经营情况。
我国地炼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山西、河北等省份,山东地炼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为了解地炼企业的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及违约风险情况,本文对38家地炼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
1.经营能力;2.盈利能力;3.银行融资情况。
(三)地炼企业潜在风险识别预警模型。
1.相关理论研究情况;2.地炼企业违约特征分析;3. 预警模型的构建;4.模型适应性检验和数据处理;5.企业潜在风险预警判断。
五、潜在风险的防控处置策略
(一)短期:以稳融资为主,逐步改善金融环境。
1.解决银企互信问题:分类施策,稳定融资环境。
2.解决银政互信问题:在风险化解工作中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长期:调整经济结构,打造良好金融生态。
1.调整产业结构;
2.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3.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4.对金融机构的布局进行规范;
5.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
6.加强风险识别和前瞻性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