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林飞、王剑、宗其梁、李刚、冯波、李林雨、李悦
摘要:金融科技已经渗入到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本课题研究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试图将金融科技纳入银行风险预警系统中构建银行业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课题组认为金融科技通过经营效率、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三个渠道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基于37个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2020年数据,本课题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经营效率、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三个渠道的中介效应。
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各类型银行金融科技都与银行风险显著正相关,被解释变量银行风险z值,表示银行稳定性,因此,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可以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防范效应中,国有银行最高,农商行最差。本课题还考察了金融科技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金融科技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略有不同。课题组基于全样本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各渠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水平对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贷款减值与贷款总额比率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自身的金融效率、金融创新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估计结果表明,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水平对其降低风险承担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还表明,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这三种渠道对于解释提高银行金融科技水平进而降低自身风险承担的贡献度分别达8.51%、7.18%、5.77%。
本文还构建了商业银行风险指数(BRI)和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数(RWI),其中,风险预警指数体系纳入了金融科技水平。基于我国银行业2011年-2020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风险预警指数的预警效果,结果显示:设定信号月为12个月,银行风险预警指数基本能够在该周期内起到预警效果。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研究;
2、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1、金融科技。
(1)金融科技定义;
(2)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
2、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二)基础理论。
1、竞争—脆弱论;
2、金融创新理论;
3、溢出效应理论;
4、长尾理论。
(三)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机制分析。
1、经营效率渠道;
2、金融创新渠道;
3、风险管理渠道。
三、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样本选取在沪深交易所交易的37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2011-2020年度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各上市商业银行年报、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用Stata16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3、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
(三)计量模型。
(四)实证结果。
1、基准回归结果;
2、中介效应分析;
3、稳健性检验。
四、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预警机制分析
风险预警机制是运用相应措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测,从而在风险爆发之前将风险控制住。尤其是对于系统性风险产生之前,很多指标都会出现异化特征,如:宏观性经济指标、微观性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变化都会对应相应的预警效果、预警方向与预警周期,因此从理论角度看,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能够预测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情况,提前预警则是宏观审慎的重要环节,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减少成本控制,提升工作效率。
(一)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
预警分析方法的特点有:第一,预测精准性强,操作方便,应用价值突出;第二,通过KLR信号法可检测出各项指标变动,为监管主体提供更多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风险因子主要源自两个维度:宏观层、微观层,本课题立足这两个层面选择预警指标。
1、微观层面指标。
微观层面,银行风险与银行自身有紧密关系,个体经营风险系数越高,其脆弱性就越大,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就会高。
2、宏观层面指标。
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银行是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个运营机构,不论是顺周期发展,还是逆周期发展,都会影响到银行机构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KLR模型的主要思路是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结合这些指标确定阈值范围,当预测数据超过了阈值范围就会发出危险警示信号,指标数值越高,则表示该指标对应的风险越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分析。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性,数据为2011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共40个时间周期。
1、指标预警阈值确定。
(1)各指标与银行风险指数相关性分析;
(2)指标I值确定。
2、预警效果检验。
在银行风险预警指数(RWI)构建过程中发现,各个指标的预警能力各不相同,指标相关性分析能够为宏观审慎管理明确方向,提供管控思路:(1)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和CPI增长率;(2)全面提升流动性相对比例;(3)形成完善的预警体系结构;(4)控制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5)保障银行存款利率稳定;(7)降低银行拨备率;(8)提供银行金融科技水平。通过这些关注点可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当前国内行业银行资产份额较集中,应该适当增加其他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强化银行内部监控管理,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系统建设,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形成内外互动的应对风险机制。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课题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识别了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传导路径。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各类型银行金融科技都与银行风险显著正相关,被解释变量银行风险z值,表示银行稳定性,因此,金融科技可以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防范效应中,国有银行最高,农商行最差。本课题还考察了金融科技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金融科技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略有不同。
本课题基于全样本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各渠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水平对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贷款减值与贷款总额比率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自身的金融效率、金融创新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估计结果表明,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水平对其降低风险承担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同时发现,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这三种渠道对于解释提高银行金融科技水平进而降低自身风险承担的贡献度分别达8.51%、7.18%、5.77%。
本文还构建了商业银行风险指数(BRI)和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数(RWI),并基于我国银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风险预警指数的预警效果。结果显示:设定信号月为12个月,银行风险预警指数基本能够在该周期内起到预警效果。在银行风险预警指数构建过程中发现,各个指标的预警能力各不相同。
(二)政策建议。
基于这些结论,本课题提出如下建议:
1、商业银行层面。
(1)商业银行要主动与金融科技的进行有机融合。
随着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环境与从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银行应该积极接受金融科技,通过有机融合增强其竞争力。
商业银行应该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应当强化金融科技观念。商业银行要认识到,虽然金融科技的发展与银行无形之间形成竞争,降低了银行原本属于自己独一份的利润,但是金融科技的技术、数据等优势会帮助商业银行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和升级,这不仅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还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应该从多方面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因为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有各自的优势,应该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效果,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首先,中国银行业应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创新产品和场景。在产品创新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给予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信贷理财等传统业务先进的科技支持。在与银行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模仿示范效应,银行业在学习和模仿金融科技公司的同时,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自身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在场景创新方面,银行应加强与金融科技在场景建设方面的合作,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银行业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打造金融场景。同时,金融科技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帮助银行通过新的渠道获取更多的客户,以较低的成本推广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大提高资源的有效周转率和服务客户的使用频率。其次,银行业应与金融科技企业进行金融科技联动实验室培养加快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尽快提银行业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2)商业银行开发长尾客户,扩大其服务范围。
商业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来拓宽客户群体,绝不能像以前一样坚守“二八定律”,虽然尾部那些看起来数量较小,但其要求个性化及差异化,若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在拓宽金融服务范围的同时带来可观的收益。就比如小微企业这种典型的长尾客户,为其推出符合其需求的消费金融业务,通过金融服务的推广,掌握更多长尾客户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不断增加对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挖掘,发掘新的利润渠道,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也要牢记在注重长尾客户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原来的客户群体。
2、国家层面。
(1)加强基础科技研究,促进金融科技创新。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稳步推进,但美国是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原因是美国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时间长,研究内容扎实。在我国,为了跟紧其他国家的步伐更加注重短期效益,金融科技的发展相比于美国等其他国家来说更注重其应用水平。大多数金融科技企业仅仅依靠各种情景来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基础的科技创新。因此,我国应出台相应的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多学习基础科学技术,避免金融科技的单一发展,也就是说要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实际应用。在金融科技研究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创新计划,与银行、企业联合成立专门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同时,中国必须重视金融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2)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供给。
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相对较晚,金融科技型企业严重缺乏全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而金融行业也缺乏精通金融科技手段的专业人才,即既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又缺乏先进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此时,我国银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帮助其完成转型升级。因此,我国不能忽视复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和长周期青年人才项目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把金融科技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要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技术过硬、熟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并将其纳入我国金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3、监管层面。
(1)防范金融科技本身带来的风险。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同样,金融科技对银行业来说也一把双刃剑。金融科技在积极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金融科技的创新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潜伏性,使风险藏在金融业的每一个角落。一旦风险暴露,由于风险的传染性,系统性风险将被触发,不仅银行业将受到伤害,整个金融体系也将遭到重创。银行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必须保证自身经营的稳定,才能保证客户资产的安全,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自身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因此,在金融科技投入使用之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做好充分的测试工作。投入使用时,必须做好综合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推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实践,不能为了利益急于求成以至于不可挽回的后果发生。
(2)完善行业立法,依法监管。
首先,政府和监管部门都要跟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制定和完善金融科技发展法案,使各类金融科技企业能够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只有在法律界有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守法,最终做到严格执法,对违法违规经营的企业,必须严惩,但监督要适当,过度监管不应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二是细化金融企业分类,明确各金融监管主体的权限,对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分类监管;最后,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完善和升级现有的市场预警机制,只要有风险预兆,就提前进行市场预警,事前对企业进行跟踪调查他们的经营情况,同时也要做好企业退出工作,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4、金融科技风险预警建议。
虽然已有证据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但金融科技本身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建立防范机制,能使金融科技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服务。
(1)重构金融服务体系,突出研发重点领域。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运作模式和服务模式所面临的创新。在准确把握金融科技和一体化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继续跟踪创新和应用动态,根据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战略定位,进行中长期系统规划。在遵循重点研发、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依托金融科技发展导向,重点对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模块和客户群进行升级优化。
(2)建立专项应急预案,制定风险评估机制。
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面临新问题和发展机遇的同时,在银行风险控制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新的风险问题。同时,商业银行还应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调查金融科技在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避免金融和技术风险交叉渗透。
(3)规划技术布局工作,做好技术人才储备。
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背景下进行风险控制时,需要注意自身数据存储的改进,做好前瞻性的技术研究。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技术布局工作。以云计算和分布式架构为目标,转变风险管理IT建设的集中部署,在整合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深度挖掘金融数据,为数据存储提供充足的储备空间;另一方面,做好技术人才的储备工作。商业银行要注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专业的金融科技队伍,深入挖掘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确保银行顺利开展风险控制。
(4)深入探索风险领域管理新工具与新模式。
商业银行需要在市场、运营、信贷等风险管理领域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模式。首先,它致力于开发风险管理的量化模型。通过建立大数据风控响应平台,结合金融科技,围绕量化风控模型进行研发和优化,为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第二,注重风险控制管理流程的优化。将金融科技引入风险控制管理流程的优化,有利于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效率,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三,积极推动创建第三方风控服务平台。将风险管理服务打包为盈利资产是内部控制之外的另一种手段。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基础上,成立了风险管理信息咨询子公司,以金融科技公司为目标,参考第三方服务模式,以自身特色为中心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5)优化风险评估体系,加大风控管理力度。
从业务风险结构来看,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操作方面往往存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风险评估体系的优化。商业银行需要在定期和不定期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了解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的特殊性,确保能够应对金融科技下的各种潜在风险,促进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商业银行也要注重创新发展氛围的营造,以金融科技创新为中心,积极构建流程体系和关键计量指标,深入挖掘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抵御风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