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郑玲、刘玉川、董志锐、孟国栋
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
金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体系能否胜任我们赋予的市场角色,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发挥“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效应,同时又不产生负的外部性,这就需要深入研究金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处置、防范等问题,从而构建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主要金融组织和国家注意到以往的监管措施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存在严重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因为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系统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宏观审慎管理需要采用关注金融系统内不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方法,根据国际上以银行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国家的监管措施研究,在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对银行结构体系分析,发现国际上在宏观审慎管理规则上主要强调监管的高标准,要强化对不良贷款率、银行规模、杠杆率的控制,并且着力于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改革,针对银行体系的结构特点,设立职能明确、有更强力监管权力的监管机构,调整系统性风险承担和增强银行体系抵抗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再依据我国的金融体系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的监管经验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措施。
对于我国而言,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最为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最为复杂、影响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来讲,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于微观个体风险、宏观系统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三个方面,因此应从微观审慎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综合指标三个方面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
系统性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对象,监管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第一为重点监管“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横截面维度,表示在特定时间,系统性风险对系统内金融机构的影响贡献。在横截面维度,宏观审慎管理的重点是对“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第二是常用于处置顺周期问题的时间维度,即系统性风险随着时间推移的累积变动情况。这两个维度是互相作用的。对于危机爆发有着不同的解读:第一是系统本身的顺周期影响;第二则涉及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在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及其重要,这主要集中于强化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动态有效的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强化事前差别监管、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监管等方面。
一、引 言
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金融体系已远超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边界,并对总产出和金融稳定带来一定“负外部性”。在后危机时代,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逐步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取向。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一)关于金融供给改革问题的相关研究
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
(二)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原因,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变化主要受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宏观视角测量成为研究的主流,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讨论丰富了系统性风险的理论体系。
(四)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或处置的相关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发生了变化,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开始成为各国学者讨论的重点。
三、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主要金融组织和国家注意到以往的监管措施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存在严重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
(一)美国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及改进措施
1.改革现有金融监管框架
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从而使得监管机构拥有足够的权力对系统性风险指标之间的信息予以强力监管。
2.完善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标准
(二)英国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及改进措施
英国采取宏观审慎管理改革措施颁布了三份主要文件,第一份是《2009年银行法案》(Banking Act 2009),第二份是《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第三份是2010年英国政府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1.确保系统性风险核心监管指标的稳定性
2.明确并强化央行维系金融稳定核心职责
(三)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我国银行业现状吸收先进的国际监管经验,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措施是有效的管理途径。
1.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是基础
2.注重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关系
3.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
四、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研究
对于我国而言,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最为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最为复杂、影响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微观审慎指标
从微观层次来说,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密不可分,个体的经营风险越高,脆弱性越大,发生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自然越大。
(二)宏观审慎指标
从宏观角度来说,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是整个银行业经营的大环境,不管是从顺周期发展还是逆周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宏观经济的冲击对银行业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三)市场综合指标
银行系统性风险还来源于银行个体之间的关联度。
五、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研究
(一)从截面维度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截面维度上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监管以及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均成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考量范围。
1.规模:银行规模是测度系统性银行的主要依据。
2.关联性:关联性意味着银行间存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3.可替代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研究系统性风险和金融服务关系指出其存在较难的可替代性。
4.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指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部和整体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多样化。
(二)从时间维度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时间维度来看,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演变规律,我应从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两个方面来构建逆周期监管工具。
六、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
(一)强化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
内部控制对银行稳定来说至关重要,而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由于系统行风险的长期积累。
(二)动态有效的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一些重要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不善导致风险积累严重,最终面临破产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重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三)强化事前差别监管
一方面,加强事前监管,使负外部性的作用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应敦促商业银行及时处置道德风险,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实情制定处置制度,以防银行破产带来的道德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公平、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设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股东、投资者的知情权,以便他们及时监督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五)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第一,建立高水准的金融行为监管局。
第二,改革“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
(六)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监管
从研究政策分析得出,关联交易、高杠杆率以及影子银行等产生的风险传染是发达国家的主要风险来源,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则更多表现在资产价格泡沫与产能过剩和不良信贷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七、结束语
金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也成为重要课题,也是促进金融体系有效发挥自身功能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改革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我国的若干启示;其次,从微观个体、宏观层面和市场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并基于微观审慎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综合指标三个方面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在上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对象,主要基于两个维度,第一为重点监管“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横截面维度,表示在特定时间,系统性风险对系统内金融机构的影响贡献。第二是常用于处置顺周期问题的时间维度,即系统性风险随着时间推移的累积变动情况。最后讨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主要集中于强化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动态有效的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强化事前差别监管、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监管等方面。
该课题获山东省金融学会2017年度
重点研究课题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