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内容概述
一、绿色金融的界定与起源
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国外环境金融的理论及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从不同学者对环境金融和绿色金融内涵的理解可以看出,金融部门是主体、金融工具是主要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但具体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整体来看,绿色金融依旧缺乏规范统一的学术界定,往往会随研究落脚点和应用场景的不同而出现扩展,甚至混用。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金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各方主体共同形成的内外部激励机制需要绿色金融发挥资金支持、风险防范以及平台支撑等重要作用,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金融机构风险规避的发展需要:基于金融业与企业经营活动间的密切联系,金融业在信贷决策过程中需要关注投资项目或企业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避免因环境风险造成资金损失。绿色金融的发展也将给由于响应产业优化升级号召逐渐脱实向虚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并驾齐驱。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效益研究
(一)“赤道原则”的实际效果:银行监察组织调查发现,大多银行没有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且没有健全的环境治理体系和责任制度,一些具有环境争议的投资项目也有赤道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此现状,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执行赤道原则的银行由于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调整和项目决策的环境评估,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些存在潜在收益的投资项目。而Chami等(2002)则认为执行赤道原则不仅可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号,提高金融机构的声望,还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重视环境风险的管理监控,在投资决策和生产决策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绿色金融产品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共识,绿色环保领域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由于政策性资金投入已难以满足绿色投资需求,金融市场中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及衍生品等金融产品成为补充资金支持的主要工具选择。判断绿色金融产品的好坏,需在较长的时间区间内结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三)环境风险定价方法的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推广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价。由于环保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环境风险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并开始探索环境因素在产品定价中的影响。对环境因素进行量化,计算和评估环境风险值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四、绿色金融的发展问题研究
(一)外在阻力:政策法规激励缺位,金融机构动力不足。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机构想通过向客户展示他们能为“绿色”买单而提升其形象,也有学者认为金融领域把环境风险纳入考虑范围是为了改善经营业绩。严格依照环保原则进行信贷投资决策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错失存在潜在收益的投资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二)内在阻力:产品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竞争力。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仍存在类别不够多样,个性化融资方案仍需改善;融资产品的覆盖对象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规模差异较大,发展速度不均衡等问题。也有部分学者对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五、绿色金融的政策方向研究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税收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入绿色金融市场进行借贷交易,从需求端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可借助PPP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投资领域。尽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保护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时的商业利益,并对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在绿色产品创新方面,应在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出不同的个性需求,使得产品更加多元化,覆盖的投资对象范围更广泛,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三)引导绿色消费投资,完善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居民的认可度与参与度更是决定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深度。应完善对绿色投资者的服务体系,重点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品;对投资者进宣传教育,避免由于金融机构粉饰行为造成的投资风险。
(四)及时披露信息,建立环保信息共享机制: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阻碍就是环境的隐性成本收益难以被评估显化,未来应该不断开展量化环境成本收益的相关研究,建立环境评估模型及系统,完善市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
(五)规范绿色金融业务,落实相关监管规定:监管部门既要加强监管,确保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到位,又要简化具体监管要求,给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足够的自由度。
目前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构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研究依旧较少。未来研究中,国内学者可重点在如下方面开展工作:(1)环境风险及绿色金融效果的定量分析。(2)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3)绿色金融专项资金和财税激励政策的运用。(4)绿色金融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帮助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正规网站下载或者购买期刊《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