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作者 / 华志远、刘茂伟、李岩柏、桑亮光、曹国栋
摘要: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产业跨界融合与渠道合作所催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由线下走向线上,使得线上供应链金融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战略增长点。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统计计量等方法,在归纳日照地区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创新和发展难点,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角度,开展了基于SEM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第一,本文以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为研究对象,结合日照地区发展情况,阐释了目前辖区商业银行业已开展的基于预付类、应收账款类、存货类、预付+应收类和基于银行电商平台的五种线上供应链主要产品融资模式,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肯定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积极作用。
第二,通过对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认为目前,虽然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运营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但尚处于应用的初级化阶段,应用范畴并不广泛,在客户、产品、系统、风险、科研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线上融合,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银企合作制约因素多、线上平台建设及管理难度大、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待完善等问题和困难。
第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识别了线上供应链融资存在的行业环境、核心企业、融资企业、融资项目资产和线上供应链平台运行等五个方面的风险来源,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对线上供应链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项风险源对线上供应链整体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第四,基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管理、线上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线上平台建设、外部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优路径优化建议。
导言
研究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识别金融业务的风险来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于进一步发挥线上供应链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实施战略转型、深化银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将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整个供应链内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行为。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
1.含义: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依托于在线平台、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实现了银行服务平台与核心企业、上下游融资企业、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组合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
2.特征: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接嵌入,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得以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它为供应链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多方协同共赢的平台。
3.线上供应链的技术基础:参考当前国际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先进经验,其发展多以领先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运作架构。
(四)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分类。
一是线上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型融资业务模式;二是线上供应链金融预付型融资业务模式;三是是线上供应链金融存货型融资业务模式,主要是银行采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监管平台合作;四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电商平台的线上供应链信用融资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指因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问题、资源控制问题,使买卖一方与他人交易支付的价格高于原本商定价格。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就是指在既定利率水平条件下,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者,在资金方面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时金融机构不会提高利率来降低资金需求,又不能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只能采取一些非贷款利率的手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对于供应链金融,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Giannoccaro(2004)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创新理念和方式,将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整条供应链上的商品、信息、资金实现一体化,整合供应链内的各种资源,从而为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创造价值以及提供融资服务等。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研究者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其概念、运行模式、风险管理等暂时并未明确,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第二章 日照市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探索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与移动互联的双重冲击力作用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了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本部分对日照地区在探索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产品模式进行系统归纳。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产品模式
(一)基于预付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
(二)基于应收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
(三)基于存货类的电子仓单金融产品模式;
(四)基于应收+预付类的电子订单金融产品模式;
(五)基于银行电商平台的线上信用贷金融产品模式。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效益分析
日照市商业银行顺应供应链金融趋势发展,围绕实体经济需求,通过自建平台、转型升级、与第三方合作等多种模式加快线上供应链渠道创新,从实践效果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初步搭建起线上基础;二是加快客户开发;三是实现成本控制;四是完善风险防控;五是提高银行效益;六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第三章 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国利率并非市场化,供应链金融的获利水平与传统银行的盈利水平相比略显不足,金融创新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创新动力不足。目前,虽然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运营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但由于开展时间相对较短,配套服务不足,致使其业务发展尚处于应用的初级化阶段,应用范畴并不广泛,在客户、产品、系统、风险、科研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线上融合,发展过程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整体规模较小;
(二)供应链金融产品数量较少、类型单一;
(三)“线上”程度有待提升。
二、银企合作制约因素多
(一)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互信;
(二)供应链上下游衔接不畅;
(三)对核心企业严重依赖。
三、线上平台建设及管理难度大
(一)供应链业务系统开发资金投入大、成本高;
(二)系统安全隐患;
(三)操作风险。
四、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制度规范缺失;
(二)职能协调机制未有效打通;
(三)信息数据整合开放不够。
第四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识别与评价
基于已有研究的成果的经验与不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将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确定多因素风险计量评价系数,从而更准确得判断和掌握风险。
一、风险辨识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二是典型性原则;三是科学性原则;四是实用性原则。
(二)风险源分析。
5大风险操作化:1.行业环境风险;2.核心企业风险;3.融资企业风险;4.线上供应链金融运行风险;5.融资项目资产风险。
(三)指标体系构建。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对业务主体的调研以及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辨识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选取行业环境风险、核心企业风险、融资企业风险、融资项目资产风险、线上供应链平台运行风险这五个风险因素与整体风险作为潜变量。
(二)数据描述。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获取模型检验所需的数据,利用SPSS23.0对各观测变量进行处理。
(三)模型拟合与估计。
将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带入SEM模型,通过AMOS17.0软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L)进行模型拟合度估计,对各项参数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并标准化。
三、实证结论
第一,线上供应链平台运行状况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最大,线上平台具有虚拟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从业人员不能具备较强的互联网金融应用能力,平台建设不稳定等都会给线上业务开展带来阻碍。
第二,融资项目资产风险对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应收账款质量出现问题、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得不到有效监管等会大大增加供应链融资风险。
第三,融资企业对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融资企业自身的资信状况、信息披露情况、经营风险都会对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带来显著影响。
第四,核心企业对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如果核心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实现回收,甚至造成以该核心企业为支撑的整条供应链资金无法衔接,对银行贷款带来重大损失。
第五,行业环境风险对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弱于其他四项因素,尽管如此,但某个行业是否适合开展供应链、政府有没有专门的扶持、国家如何对供应链的金融发展进行制度规范等都会融资整体风险带来较大影响。
综合来看,考虑到五大风险源共同作用于线上供应链融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防控时,应当统筹考虑,构建多方协同联动的风险防控机制。
第五章 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建设的路径优化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基于存在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优选核心企业,严格融资企业准入。一是选好核心企业。按照“三个优选”原则,优选整体实力、管理能力、贸易地位及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优选供货履约能力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强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优选拥有ERP、销售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生产型、商贸型、服务型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二是严格融资企业筛选。线上模式下的融资企业普遍规模小、财务不健全、融资频率高、单次额度少等特点,银行可从交易频度和额度、电子信用评分、所处供应链发展潜力和稳定性等多维度下综合评估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及可授信的具体额度,对满足准入条件的企业予以授信支持。同时,建立中小企业在线信用档案
二、创新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动多元化发展。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企业成为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潜在客户。一是商业银行应持续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针对供应链不同交易层次和交易主体,按照差异化原则,对产品设计中的各要素进行组合,创新专业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和集在线融资、现金管理、资金结算、资金监管为一体的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二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创建适用于小微融资需求的贷款审批模式。三是细分供应链金融产业,明确各主体在供应链金融的位置,建立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四是按照收益与成本匹配原则,根据交易流程,销售方式、交货方式、付款周期、付款金额、缓急程度、买卖双方信用度等方面情况灵活制定利率定价流程,切实推行市场化条件下的“一户一价”定价方式。五是积极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共同提高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仓储企业等参与供应链融资的积极性。
三、完善线上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控。一是加强监控预警。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破解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物流监管和风险防控瓶颈,构建基于仓库管理信息化、监管仓单标准化、质物监控全程化、监管库群连锁化和融资管理平台化的数据信息完全共享和及时传递的行业性和全国性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完善信用评价。突破传统的核心客户推荐评价方式,在考察单笔融资业务的自我清偿力的同时还需要将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以及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合理测算中小企业的授信总量,防止出现对中小企业过度授信或重复授信的问题。三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核心企业为下游小企业出具推荐函推荐,对贸易的真实性负责;并签订协议按照授信额度一定比例交纳保证金建立风险金池,明确补充机制以及违约责任。
四、优化线上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大研发力度。作为商业银行开发的新型融资业务,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更趋于电子化、模型化、数量化。因此,打造一个便捷、权威、平稳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尤为重要。一是强化网络平台的分销、集聚、管理功能,促进信贷系统与销售、物流、仓储、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信息的全网络、全流程的集中式处理,提高自身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平台系统的稳定性,构建安全、高效的系统保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业务处理流程约束与监督功能,形成互相牵制的授权及监管机制,实现不同操作环节的专岗、专人的专业化管理,提高业务流程处理的效率与质量。三是加大科研开发。通过组建科技研发队伍,推动线上供应链赖以生存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以及 IT 技术基础研究的创新和突破。若人力资源紧张,可以在保密的前提下外包。四是打通线上和线下业务壁垒,根据线上数据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勘验,减少和降低坏账风险。
五、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意识,制定促进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专项规划,完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质押等作为抵(质)押物的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出台落实线上供应链金融监管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措施,与适合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结合。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基金,制定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及扶持措施,扩大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方,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针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给予资金扶持,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在线供应链金融、产业电商和产业金融方向的专业性、应用性人才。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民营小微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优化完善线上供应链评价体系,出台行业管理办法,统一行业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协调机制,进一步整合企业在经营、纳税、污染治理、司法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实现商业银行自营平台与政府企业征信平台的数据实时交换,并逐步打造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存货、应收账款、预付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