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
担保降低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能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
在“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因信用、信息不足等问题产生的较高风险制约着金融机构主动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是缓解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本文建立以银担合作为代表性机制的理论模型,分析发现,担保降低了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能够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当小微企业失信概率一定时,风险识别能力较强的银行更愿意接受比率分担模式;在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普遍较高的地区,通过财政手段对分担比率高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补贴,有助于提高担保机构和银行的积极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梳理了我国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借力金融科技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详见雷曜等.我国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研究——以银担合作为例.金融发展研究.2021,6.)
2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显著
本文利用GARCH类模型度量了2017—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风险传染程度,之后利用改进的事件分析法,量化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显著,风险共担和投资者资产配置调整是该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显著性、效应大小和影响持久度来看,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有着不同的反应特征;由于贸易摩擦事件频发,导致投资者产生惯性预期,进而出现“贸易摩擦事件尚未发生、流动性风险传染便已上升”的现象。本文不仅为研究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了流动性的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防控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
(详见李延军等.我国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与防控研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21,6.)
3
我国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三系统具有正向耦合特征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7年面板数据,从系统协调发展视角分析了各省级经济体的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三大系统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三系统综合指数趋势图来看,2005年之前三者均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以后人口结构综合指数趋于平稳,储蓄近些年也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态势,而经济增长虽然继续上升,但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第二,从长期看,三系统存在较为稳定的正向协调发展特征,其中“人口—储蓄”二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三系统的优化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而“人口—经济”和“经济—储蓄”二系统空间匹配效率较低,不利于三系统耦合度的提升;第三,无论是三系统还是二系统,其耦合数值均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并且区域差距日趋明显;第四,从三大系统空间重心变动的轨迹特征看,我国经济、储蓄和人口结构重心整体呈现出阶段性方向转移特点。
(详见李婷婷等.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系统耦合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1,6.)
4
纵向兼任高管会加重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
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兼任高管的经济后果。结果显示:当公司存在纵向兼任高管时,其融资约束程度更高;区分不同兼任职务类别发现,与总经理纵向兼任高管相比,董事长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在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纵向兼任高管通过加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加重了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度低和兼任强度高的企业中,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更高。文章拓展了纵向兼任高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是对其经济后果的有益补充,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详见韩金红等.监督抑或掏空:纵向兼任高管与企业融资约束.金融发展研究.2021,6.)
5
全球化不会逆转:以贸易、资本、信息和人员的全球流动为例
2020DHL全球连通性指数显示,当前,除人员国际流动恢复较为缓慢之外,国际贸易已经强劲反弹,国际资本流动正在恢复,数字信息流动快速增长,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止全球化进程。既然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商业机会和全球市场竞争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从疫情中复苏。
[详见史蒂文•奥尔特曼菲利普•巴斯琴(王宇、李木子译).全球化不会逆转:以贸易、资本、信息和人员的全球流动为例.金融发展研究.2021,6.]
6
机构调研能够降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股价崩盘风险
机构调研在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稳定市场中能否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机构调研对被调研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机构调研的次数越多、参与调研的机构家数越多,被调研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越小,表明机构调研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机构调研能够提高被调研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拓展了机构调研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在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对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稳定股价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详见刘腾等.机构调研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吗?金融发展研究.2021,6.)
7
地方金融监管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本文运用2009—2017年的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系统GMM),实证研究了地方金融监管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金融监管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而地方金融监管对区域金融发展质量的影响表现为U形关系,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效应整体上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样本期内各地的金融监管水平大都处于最优区间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以上结论在东、中、西部均是稳健的,且这一影响效应并没有随着贷款增长率的急剧降低而发生显著改变。
(详见赵红梅.地方金融监管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促进抑或抑制?金融发展研究.2021,6.)
8
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减缓贫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并在纳入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及门槛面板模型分析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减缓贫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促进本地区贫困减缓的基础上,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减贫;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存在着双重门槛的非线性影响,一味追求包容性金融规模扩张反而会削弱对贫困减缓的促进效用。
(详见张弘.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贫困减缓——基于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1,6.)
9
后金融风险攻坚时代如何实现银行保险监管高质量发展?
历时三年的金融风险攻坚战夯实了国内银行保险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但后金融风险攻坚战时代仍然在风险精准识别、监管治理边界、监管资源竞合、金融科技应对等方面存在着多重制约因素。本文基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银行保险监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设定了银行保险监管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外向共生等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监管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八个转向,并从理念、路径、措施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思考与探索。
(详见尹程等.后金融风险攻坚战时代银行保险监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21,6.)
10
国际银行间市场存在显著的波动性溢出效应,美国波动性溢出最大
本文选取2007年3月—2020年6月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三个月LIBOR-OIS和SHIBOR-OIS数据,运用VARMA-AGARCH模型,采用网络拓扑分析法,研究美国、欧元区、英国、中国以及日本银行间市场波动性溢出效应,并构建波动性溢出指数。研究发现:国际银行间市场存在显著的波动性溢出效应,条件波动率不仅受到自身市场前期冲击和波动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市场干扰;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国际银行间市场波动性溢出效应均显著增强,并呈现动态特征;美国对其他经济体银行间市场波动性溢出最大,且在危机时期急剧上升,因此,中国银行间市场监管要防范境外市场风险跨区域传递,尤其是美国市场波动的输入性冲击。
(详见宋琴等.基于网络视角的国际银行间市场波动性溢出效应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1,6.)
11
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合理判断中小微企业的违约率?
通常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银行贷前及贷后管理成本高。但究其深层次根源,则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难以对中小微企业的违约率进行可靠测算,从而难以估量这部分授信的资本占用,加大了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难度。本文利用银行较易获取的企业交易信息(发票信息)、信用评级、信贷记录等有限信息,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的违约率测算模型,测算出不同信用水平下中小微企业的预期违约率。在此基础上,以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银行最优信贷策略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模型指导银行对潜在中小微企业客户开展授信活动。
(详见孙雨忱.信息不对称下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最优信贷策略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的违约率测算模型.金融发展研究.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