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25)摘要
2024年,山东省金融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持续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防风险底线、夯实强监管基础、实现促发展目标,全省金融业运行平稳,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详见《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25)摘要.金融发展研究.2025,5)
2、儒家文化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采用177家银行2011—2021年的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在“小银行优势”理论的分析范式下,考察儒家文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儒家文化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效应如何随正式制度的建设而变化。研究发现:儒家文化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企业所在地儒家文化越浓厚,其信贷可获得性越高;机制分析表明,相对于大银行,儒家文化对小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促进作用更强,表明儒家文化主要通过提升小微企业软信息进而促进其融资;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儒家文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表明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形成了一种隐性替代治理机制。为此,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儒家文化更好融入企业之中,同时,在正式制度薄弱地区大力发展能充分利用小微企业软信息的小银行。
(详见程超和宋欣蔚.儒家文化如何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来自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的证据.金融发展研究.2025,5)
3、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了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
基于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了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并且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出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特征。在作用机制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了供给侧的资源配置和资源转化效率,同时推动了需求侧的成长经济和扩张经济,从而对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补贴的激励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了数字化转型的现金驱动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促进了企业家风险偏好程度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不同维度数字化转型对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化特征。本研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金驱动效应评估及政府差异化政策设计提供了新视角和经验证据。
(详见姚洪心和左端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兼论政府补贴和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金融发展研究.2025,5)
4、人民币于2023年末重返第三大隐性锚货币,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币值稳定等基本面因素是决定货币隐性锚指数的核心要素
货币隐性锚地位的提高是货币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全球货币体系第三次寻锚视角,总结影响货币锚效应的重要因素,创新构建货币“隐性锚”指数,以全面分析全球五种主要货币隐性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美元和欧元分别以超过40%、20%的隐性锚份额位居前两位,但欧元隐性锚指数呈下降趋势;英镑隐性锚指数约10%,日元隐性锚指数则长期低于10%,二者已成为低度核心货币。人民币在2023年末以10.19%的隐性锚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重返第三大隐性锚货币。从实证结果看,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币值稳定等基本面因素为决定货币隐性锚指数的核心要素,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政治稳定性和军事实力等结构性因素对货币隐性锚指数也具有较强的影响;不同频数分布的货币隐性锚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民币货币锚效应也呈现显著差异。建议持续加强市场培育,优化人民币使用环境,稳步提升人民币隐性锚水平,推动人民币由隐性锚向显性锚转变。
(详见祁文婷等.全球货币体系第三次寻锚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探讨.金融发展研究.2025,5)
5、将个人数据信托制度嵌入政府数据开放体系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但也存在一定风险,理应从信义基础筑牢、权益分配优化和信托监管强化等方面予以规制
在政府数据开放过程中,如何在释放数据公共价值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数据安全,始终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命题。相比于传统个人数据治理面临的数据鸿沟、知情障碍以及信任缺失难题,个人数据信托制度有助于推动个人数据保护从单元治理到合作治理、从碎片治理到全程治理、从监管义务到信义义务的功能形态变迁,进而为政府数据开放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作为一项舶来品,个人数据信托制度虽具有积极的赋能效应,但也存在信任根基不稳、权益分配失衡以及信托监管笼统等制度风险。有鉴于此,在将个人数据信托嵌入政府数据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委托方对信托机构的信赖、完善数据权益界定与交易机制、健全个人数据信托的监管体系,从而趋利避害,将政府数据开放纳入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之中。
(详见张晓康.政府数据开放视域下个人数据信托制度的功能、风险及其规制.金融发展研究.2025,5)
6、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抑制公司ESG漂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实践应用。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ESG漂绿现象,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能否改善ESG漂绿的问题,本文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ESG漂绿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抑制公司ESG漂绿,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投资者关注、改善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抑制ESG漂绿。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ESG漂绿行为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非重污染行业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更强。研究结论对于鼓励上市公司规范ESG信息披露和采取实质性ESG举措、逐步完善信息披露相关立法和监管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管理启示。
(详见王海芳等.人工智能技术能抑制ESG漂绿行为吗?金融发展研究.2025,5)
7、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通过提升银行财务表现、提高银行存贷比、抑制银行投机行为等缓解中小银行风险
本文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传导效应方面,债务治理政策通过提升银行财务表现、促进银行存贷比的提高、抑制银行投机行为等方面缓解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银行市场垄断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及具有国有股东背景、贷款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中,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由此提出完善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策略等相关政策建议。
(详见周芮帆和王豪.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缓解了中小银行风险吗?金融发展研究.2025,5)
8、气候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探索与应用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作为评估气候物理风险潜在损失的有效工具,在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气候物理风险的非线性与厚尾分布特性导致传统压力测试方法面临建模困境。本研究基于国际组织气候风险量化评估框架,整合台风路径随机模拟、RCP8.5气候情景动态映射、损失函数校准及资产负债表风险传导建模等技术路径,构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下而上的气候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方法体系。实证研究表明: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率及年度业务中断损失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导致贷款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及资本支出逐年上升,但是企业的违约率仍处于一个相对可控的区间,单一的台风灾害风险传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亟须关注多元复合风险引发的传导效应。
(详见丁攀和李凌.气候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探索与应用:基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下而上的实践.金融发展研究.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