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PMI对大类资产收益的区分度最高,PMI和PPI的组合对经济周期划分具有显著优势
选取工业品、农产品、黄金、30年国债以及全A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用跨期相关分析、分位数回归及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等多种方法,考察了不同经济指标对大类资产收益的影响及不同周期下的大类资产表现,结果发现:PMI对大类资产收益的区分度最高;PMI+PPI的指标组合能够对经济周期进行相对更优的区制划分,在复苏期股票最优、债券最差,在过热期工业品最优、黄金最差,在滞涨期黄金最优、股票最差,在衰退期债券最优、工业品最差;基于PMI+PPI区制划分所构造的轮动投资组合在样本期内能够获得19.82%的年化收益,表现出非常好的投资绩效。研究结论不仅说明了选择适用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同时也验证了经济周期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详见周亮和蒋练.宏观经济周期与资产价格联动机制:跨周期配置的范式重构.金融发展研究.2025,6)
2、ESG评级分歧会通过加剧融资约束、提高代理成本和加大业绩波动加剧企业金融化
ESG表现是影响企业“脱实向虚”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评级机构提供的ESG评级信息存在较大分歧,进而会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有限注意理论实证分析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会加剧企业金融化,说明ESG评级分歧存在“噪音效应”。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融资约束、提高代理成本和加大业绩波动进而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ESG信息披露规范程度高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ESG评级分歧的“噪音效应”会缓解,同时在审计质量高、分析师关注度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以及金融市场环境好的情境中,ESG评级分歧对企业金融化的加剧作用亦会缓解。研究结论对完善ESG相关制度、降低ESG评级分歧和优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具有借鉴意义。
(详见韩金红和沈良捷.ESG评级分歧与企业金融化.金融发展研究.2025,6)
3、数据要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鲜明特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关于数据要素能否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文本分析法,研究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及高ICT强度行业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能够助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详见吴剑辉和李文洁.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与资源配置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5,6)
4、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增强特征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包含创新驱动、产业基础、效率变革、绿色发展、数字能力和社会共享六个维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4—2023年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济南、青岛及沿海城市发展水平较高,鲁西南地区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增强特征,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和生产成本对时空格局演变的交互影响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协同效应。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根据区域异质性和主导影响因素实施差异化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详见杨东等.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5,6)
5、破解老年群体在移动支付场景中的技术边缘化困境,需立足数字排斥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构建包容性数字生态框架
本文基于数字排斥理论框架,系统阐释老年群体在移动支付场景中的技术边缘化问题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系统与老年用户间存在结构性适配矛盾,技术设计偏向性、社会支持缺位与制度保障滞后等因素导致老年群体面临技术可及性与权利可获得性的双重困境。研究提出包容性数字生态构建框架:通过分层式技术适配体系重构人机交互逻辑,依托社会协同网络强化代际数字反哺效能,构建标准约束与弹性供给并行的制度保障系统,形成技术包容、社会支持与制度托底的三维治理路径。本文突破传统适老化研究的单向适应范式,揭示数字排斥的系统性作用机理,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技术—社会—制度”协同治理的理论参照,对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代际公平具有实践启示。
(详见巴曙松等.数字排斥视角下的移动支付适老化:破解老年群体的技术边缘化困境.金融发展研究.2025,6)
6、绿色金融通过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路径驱动共同富裕
绿色金融作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与助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能,其普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基于2006—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分解法,从时空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规模、范围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绿色金融通过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路径驱动共同富裕,其传导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显著拉动后富地区富裕水平,但这种拉动作用存在衰减特征,其中150km和550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绿色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着力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差异化致富路径。
(详见郭远通等.空间视角下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5,6)
7、数字金融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明显提升效应
近年来,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带动了资金、信息、数据等要素的加速流动和有效配置,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18—2023年中国331个地市为研究样本,从影响路径、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通过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有效性和金融市场效率等路径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同时,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无明显影响;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其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效应开始显现,且该效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因此,建议持续深化数字金融发展,着力提升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优化财税管理体制。
(详见陈晓等.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5,6)
8、建构数据确权与动态估值基础上的差异化治理制度,可以实现数据资产资本化风险规制的价值平衡
数据资产入表的制度突破推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从政策宣示迈向规则实践。理论上,数据资产资本化需要经历三次法律跃迁,即数据确权,实现数据价值显化的市场交易规制创新,以及实现金融工具转化的权利构造。实践中数据资产入表仅实现了会计规制等部分制度创新,资本化出现了事实上的法律跃迁断层。另外,数据资产入表实现的资本化正催生制度套利、估值泡沫等金融风险。数据要素价值阶段性释放与提前金融化错配,数据资产基础制度缺陷是风险生成的内在机理与制度动因。而精巧规制理论适配上述风险治理,可以实现数据资产资本化风险规制的价值平衡。在精巧规制的制度构造方面,应在基于市场回应的比例原则、政府引导的多元共治原则以及弹性化约束原则下,建构数据确权与动态估值基础上的差异化治理制度。
(详见宣頔和倪扣山.数据资产入表下资本化风险的精巧规制路径建构.金融发展研究.2025,6)
9、我国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存在法律体系碎片化、国际规则衔接不畅、监管效能滞后、技术合规成本升高及安全效率失衡等困境
在数字全球化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石,但也面临安全与流通的深刻矛盾。本文通过治理基础、价值分析、利益平衡分析框架,揭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在价值创造、风险防控与主权博弈中的复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存在法律体系碎片化、国际规则衔接不畅、监管效能滞后、技术合规成本升高及安全效率失衡等困境。通过制度分析与技术治理理论的交叉融合,提出构建分类分级和安全评估的动态管理模式,探索“安全港”试点机制,为破解数据主权与全球化的矛盾提供创新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法律体系系统化、监管智能化、技术自主化的协同推进,可有效平衡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与效率,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详见张静和朱成凤.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困境与完善进路.金融发展研究.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