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文章推荐
1、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供应链韧性、促进绿色创新以及增加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促进数字化转型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的频繁调整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影响,该结果在替换子指标、自变量滞后、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剔除特殊年份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持续攀升通过降低供应链韧性、促进绿色创新以及增加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机制,增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并且对于东部地区、第二产业、高科技发展水平以及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不仅丰富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的理论探讨,还为政策制定者设计气候治理框架以及推进数字化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详见李哲等.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5,7)
2、ESG评级分歧显著抑制了绿色协同创新,投资者互动、市场竞争与供应链金融均能够缓解这种抑制效应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个体环境行为的影响,而未充分关注其对企业间环境协同行为的潜在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2011—2023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绿色协同创新的影响,以及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和上下游企业)关系对这一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显著抑制了绿色协同创新,这一结论在经过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互动、市场竞争与供应链金融均能够缓解这种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对董事网络结构洞丰富、数字化转型程度高、非重污染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企业而言,ESG评级分歧对绿色协同创新的负面效应更不明显。研究结论为优化ESG评级管理与企业间环境协同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与现实依据。
(详见杨畅.ESG评级分歧影响绿色协同创新吗?——兼论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25,7)
3、放松市场准入管制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市场竞争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
城市创新创业活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选取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借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综合运用多种识别策略,全面考察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城市创新创业活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基准分析表明,放松准入管制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经过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方面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来倒逼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市场化进程激发竞争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异质性检验表明,放松准入管制对于低行政等级、中西部地区以及低科技发展水平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创新创业活力的提升作用呈现出“缺项补足”的效果。研究结论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制度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
(详见纪建悦和刘文清.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能否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金融发展研究.2025,7)
4、公募REITs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中的适配性应用与发展仍面临困境
公募REITs作为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制度创新,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契合。资源配置理论与金融创新互动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保租房、高速公路等试点通过资产证券化,有效提升城投平台运营效率,突破资金困局,推动其向市场化主体转型。然而,当前发展面临优质资产供给与筛选困境、政策协同与监管适配性不足、运营管理能力与市场化需求脱节等挑战。未来需从以上三个维度深化协同,推动城投平台向市场化运营主体转型。
(详见鲁筱和叶剑平.公募REITs与城投平台市场化改革:内在逻辑、创新动因与展望.金融发展研究.2025,7)
5、政府审计通过发挥揭示、处理处罚和建议功能显著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并对邻近地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监督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政府审计作为国家风险防控与治理的重要手段,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285个城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显著降低本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而且揭示、处理处罚和建议功能均显著发挥作用,并对邻近地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债务规模地区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作用更加明显;空间溢出效应整体上呈距离衰减态势,在1400km处达到边界。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发挥政府审计功能、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措施。
(详见陈凤霞和许妍.政府审计能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吗?——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与衰减边界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25,7)
6、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政策推动效应强于市场驱动效应
在“双碳”目标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工具,其政策与市场驱动的差异化效应及作用机制亟待厘清。本文以2018—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指数,通过面板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检验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及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并对比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政策推动效应强于市场驱动效应;绿色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间接赋能绿色发展;从影响维度看,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效率、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即时效应突出,但对社会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滞后性。
(详见任至柔.绿色金融如何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金融发展研究.2025,7)
7、耐心资本主要通过风险承担效应、代理成本效应以及内部控制效应影响企业数智化转型
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基本要求。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注重长期投资、强调稳健回报的资本形式,对于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耐心资本对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心资本能够显著地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耐心资本主要通过风险承担效应、代理成本效应以及内部控制效应影响企业数智化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耐心资本赋能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效果在内部高管薪酬差距小、企业股权制衡度高以及所在地区政府对金融发展重视程度高的企业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耐心资本在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企业创新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详见丛屹和于亚琳.耐心资本对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25,7)
8、私募基金穿透式监管如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规范化制度体系建设?
实践中变相公开募资扭曲了私募基金“私”的法律特点,违规开展业务异化“基金”的法律本质,行业风险的积聚易引发行业安全和信任问题,亟待监管回应。穿透式监管与私募基金的风险防范具有较大程度的契合性,目前适用类型包括主体、产品、资金、信息穿透。在穿透式监管扩张适用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理性对待其存在的规范原则化、制度冲突、私募基金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对于私募基金穿透式监管制度的不足,应当兼顾安全与私募基金的发展,宏观上可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监管规范与判定标准,避免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与差异性,进而推动法律执行效能的相对统一;微观上可建立主客观标准相结合的合格投资者制度、简明原则基础上的差异化信息披露进行制度修正。
(详见刘静.私募基金穿透式监管的适用和制度修正.金融发展研究.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