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成果
作者 \ 益虎、王刚胤、刘继明、郝兆峰、冯永利、孔德众、刘冠银、尹硕浦、郭岩
摘要:金融科技浪潮下,商业银行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了商业化金融服务“三农”成本高、风险大、覆盖面窄、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以数字化手段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面临新机遇。本文立足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大背景,从商业性金融数字化转型视角着手,分析山东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和趋势,以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归纳商业性金融数字化转型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经验,针对性开展实证分析,提出大型银行数字化金融服务“三农”特别是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从研究方法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阐述了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特点,客观分析了山东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及其衍生出的相关金融需求,归纳总结了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数字化金融服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五类创新模式,并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政策、产品等方面的难点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金融支持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最后提出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支持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导 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双重利好”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金融服务农村集体经济,以数字化手段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涌现出的金融新需求、新动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概论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综述。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特征;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概述。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概念释义;
(二)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三)山东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第二章 转型与改革对农村金融供需两侧的影响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主要是面临以下约束条件:
(一)缺信息;(二)缺抵押;(三)缺信用。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供给侧的影响。
(一)“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得到极大拓展;
(二)场景金融服务更加丰富;
(三)线上营销服务方式更加多样;
(四)线上产品服务更加丰富。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金融需求侧的影响。
(一)实现了“三变”;
(二)激活了“三权”;
(三)拓宽了信贷“三要素”;
(四)衍生出农村金融“三项新需求”。
第三章 数字化金融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农行实践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行”模式。
该模式采用双向推荐方式,通过担保公司推荐、乡镇政府推荐以及项目联合准入等方式,为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贷款。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行”模式。
山东省《关于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全省有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村达到行政村40%以上。据此测算,符合“强村贷”准入条件的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将达到1.6万家,信贷需求超过80亿元。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平台+农行”模式。
该平台融合了资金、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管理,三资监控与预警、三资分析、重大事项管理等内容,能够有效满足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现实需要,基本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信息化、规范化、远程化、及时化管理。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省供销社+为农服务组织+农行”服务模式。
该模式引入省农担参与,采用“省供销社推荐+农担担保+农行贷款”方式,专项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专业大户和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单户最高额度可达300万元。
五、“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中心+土地经营权抵押”模式。
农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介入正在筹备成立的山东省唯一拥有“权益类交易”牌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该平台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农业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农业战略资源整合平台。
第四章 数字化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为更好验证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本部分以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创新推出的“强村贷”为例,抽样选取涉及20个县区的35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针对性地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构建;
(二)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三)实证分析结论。
二、数字化金融服务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金融供给不足。
1.金融资源“先天性”向大客户富集;
2.运营成本制约农村物理网点发展;
3.金融产品、政策信息不对称。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未能充分利用。
1.“产改”后农村资源亟需二次整合;
2.“产改”数据未能充分利用;
3.“村集体”股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4.影响产权权能实现的制约因素还没有真正突破;
5.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办的农民合作社不够规范。
(三)相关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性质尚不明确;
2.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亟待更新;
3.产权流转缺少明确的立法和制度支持。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1.农业集体经营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2.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3.支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薄弱。
第五章 相关对策建议
一、创新金融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大力发展线上金融服务;
2.利用“共赢”模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
3.做好大小有别的信贷资金支持;
4.创新农村产权改革金融服务;
5.积极探索风险分担新模式。
二、深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金融支持。
1.推动农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一是严格注册;二是加强培育和管理;三是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务工作机制;四是加快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2、优化“强村贷”产品和工作机制。一是继续拓宽产品服务面;二是提高授信额度;三是灵活用信;四是提高审批效率;五是加快推进线上服务。
三、将数字化金融服务融入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鉴于系统建设对于持续资金投入和后续运维要求较高,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系统研发和资源投入方面的优势,开展银政合作系统建设。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
2.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3.惠农服务信息平台。
4.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农村产权应用系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系统等,利用存储的确权颁证、交易流转、抵押担保等数据信息开展业务;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村庄和个人信用档案,在弱化信息获取成本的同时,通过集体经济的股权约束增加村民的信贷合约违约成本。
四、完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农民、村集体与县域二三产业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与一般性企业主体不同,需要各级政府长期的引导服务和政策制度保障。
1.重新修订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2.规范农村产权流转和处置路径;
3.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五、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当前,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仍然呈现出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持续性盈利能力不强等现实性问题。为此,应巩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集体经济领域。
1.建议省级层面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支持措施,探索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不断增加制度性供给,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2.进一步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3.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
4.建设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数据库,为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和股权融资奠定基础。加快开展农村产权流转、抵押融资、有偿退出等试点,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探索完善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和风险防范机制。